"

五蕴

"

五蕴的蕴是坎蕴(巴利语:khandha)的简称,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佛教说的五蕴是什么?

五蕴是佛教中的用语,其实它的意思是积聚或者和合。其实在观音心经中我们见过照见五蕴皆空。那你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佛教中五蕴是什么意思吧!

佛教说的五蕴是什么?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个“五蕴”是什么呢?

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五种。蕴的意思是积聚的意思。

佛说:“万法皆空”。这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生出来的,这个如来藏是万法而成的根本“因”,这个因再加上遇到的种种缘,就会产生“五蕴”。五蕴又称“五阴”,意思是我们人的五种妄想妄动,蕴积不散,像是阴影一样遮住了我们的般若智慧,让我们本来无上妙智的“自性”被蒙蔽,发挥不出来。六祖慧能的师兄神秀做的那首偈语也是有道理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色蕴是指一切色法的积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色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我们感觉到的色、生、香、味、触都是色法。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法。但是心法不离色法,因为心法的产生是我们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而产生出来的,心法是对我们感觉到“境”的一种反映,是我们对外境的念头和思想。因为受到色法的污染才生出来的心念。心是六尘落射的影子。所以说色法就是心法,心法也是色法。

我们在生长过程中都执着于自己这个身体,也就是这个我的存在这样就俱足了色蕴 ,称为“色蕴现具”,为了养活这个身体,就有了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欲望,我们就会对境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受蕴。受蕴有三种:一是苦受,就是没满足自己的欲望感觉到了苦。二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适合了自己习惯,感到高兴快乐,这是乐受。三是平常,即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是舍受。

佛教说的五蕴是什么?

有了享受的需要,思想就来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一首“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诗是这样写的:终身奔忙只为吃,才得吃饱又为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盖了高楼与大厦,床前缺少美娇妻。……这就是人的想蕴。

有了思想就要行动就产生行为这就是行蕴。在行动中思想也不会停止,想蕴和行蕴就一直迁流不息。

在整个过程中有了经验、习惯、知识就是识蕴。识蕴是指七转识之积聚。七转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等七个识。

怎样才能五蕴皆空呢?

我们知道五蕴的由来是色法产生了心法,心法和色法是一体,所以说这个五蕴是因为执着“我”的一种积聚。怎样才能五蕴皆空呢?当然是不执着这个自我了。《心经》接着说:“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没有了我的这个意识,就会五蕴皆空,就会诸法空相,就会不生不灭,就会找到自性。

佛教说的五蕴是什么?

以上就是对佛教中无语是什么意思的相关介绍想,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它是其实就是我们不要在执着于一件事情,就是内心自在不困于心,什么也不会想了。它是有很大的智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学习。

...查看更多
什么是佛家五蕴

学习佛法的师兄已经对五蕴有了一些了解了,同时我们也是在观音心经中也见到多,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那师兄你对是五蕴的详细了解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佛家的五蕴吧!

什么是佛家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色〕--色法--物质

〔受〕--感受

〔想〕--思想,心所法

〔行〕--精神的活动

〔识〕--心王

什么是佛家五蕴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什么是佛家五蕴

以上就是对什么是佛教五蕴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在执着于世间一切的烦心苦恼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不困于心,自由自在的什么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查看更多
五蕴包含了哪些种类?

如今学习佛经的人是越来越多的了,经常的听到师兄们说五蕴,那五蕴到底是什么呢?五蕴的含义是什么以及五蕴到底有哪些类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五蕴包含了哪些种类?

一、色蕴:

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 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 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 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

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

“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哪些种类?

五、识蕴:

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包含了哪些种类?

以上就是对五蕴都是包含哪些种类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我们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更加的智慧以及学习佛的不困于心,不执著于任何事情的自在。所以我们一定好好用心的去学习。

...查看更多
五蕴的观察

五蕴佛教中的词语,我们常见的就是五蕴皆空,这也是我们经常要学习的。让我们不在执着于自我,放下自我。那你知道什么是五蕴观察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五蕴的观察

五蕴的观察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没有种子的,没有寄托的。

五蕴的观察

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五蕴的观察

以上就是对五蕴的观察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希望师兄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佛法是可以得到自在,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的,不在为了事情困于自己。

...查看更多
结语

五蕴的蕴是梵文音译,是积聚的意思。五蕴具体分为:色、受、想、行、识五种。五蕴也叫五阴、五众。阴是障蔽,五阴的意思是这五阴能够障蔽我们的真如自性和智慧,令我们生起烦恼、执着;五众的意思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