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天二十八祖

"

西天二十八祖,印度之二十八位递相传承的祖师。以《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微笑故事中的摩诃迦叶为第一祖。,其次序为: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三祖商那和修、四祖优波毱多尊者、五祖提多迦尊者、六祖弥遮迦尊者、七祖婆须蜜、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九祖佛陀密多尊者、十祖脇尊者、十一祖富那夜舍尊者、十二祖马鸣、十三祖迦毗摩罗、十四祖龙树、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祖罗睺罗跋陀罗、十七祖僧伽难提、十八祖伽耶舍那尊者、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二十一祖婆修盘头、二十二祖摩拏罗、二十三祖鹤勒那、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兼东土初祖)。

西天二十八祖——二十八位递相传承的祖师

西天二十八祖——二十八位递相传承的祖师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祖阿难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 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祖阿难

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 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祖阿难

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经阿难再三向佛陀请求,才得允许,于是有比丘尼僧团的成立。阿难有功于女人,所以女人也对他特别有缘,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难和大迦叶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兰若,比丘尼总是先请阿难开示,然后再请大迦叶。由于阿难的慈心、善良,常常给他的修道带来许多的麻烦和障碍,如摩登伽女的诱惑,以致佛陀常单独对年轻的阿难说教,要他避开女难,远离爱欲,日后必是绍隆佛种的传人。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祖阿难

佛陀因为看重阿难的善良细心、知道进退、不违所教,属意他为侍者。当时,舍利弗、目犍连也都向阿难劝说,要他当佛陀的侍者。阿难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误解、讥嫌,提出三个希望,要目犍连转呈佛陀:第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决不要穿着。第二、如有信众恭请佛陀至家中供养,他决不要随侍前去。第三、不是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到佛陀身边。阿难的品格,获得佛陀高度的赞许,当时阿难仅有二十多岁。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岁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动,跟随佛陀到各处弘化。因为有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每天跟随着佛陀,阿难的女难减少了,同时也成为佛陀与诸比丘之间的调和者。

...查看更多
西天二十八祖之十二祖马鸣

马鸣(Aśvaghoṣa,公元1、2世纪),古印度佛教诗人、剧作家,与迦腻色迦王是同时代人,生于中天竺一个婆罗门家庭,原为婆罗门教信徒,后随著名佛教学者胁尊者出家,在东天竺、北天竺宣传佛法。马鸣不仅是一个佛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写过不少诗作和剧本。现存主要作品是叙事诗《佛所行赞》、《美难陀传》(《庄严难陀》)和三部梵语戏剧残卷。鸠摩罗什译有《马鸣菩萨传》一卷。

西天二十八祖之十二祖马鸣

在诸作品中,以《佛所行赞》为马鸣菩萨的代表作,他是以五言偈颂来赞述佛陀由诞生到八分舍利的一生事迹。由于文辞优美,技巧高明,风格鲜活,在梵文文学史上,诸佛传文学无出其右者,曾广泛流传于古印度。现存有梵本十七章,西藏译本及汉译本五卷二十八品。另有日本人寺本婉雅的日译本,德国人韦勒( F. Weller)的德译本及英国人喀畏尔(E. B. Cowell)、比尔( S. Beal)等人的英译本刊行。可见其影响之广,与受喜爱的程度。

西天二十八祖之十二祖马鸣

《美难陀传》全诗共十八章,讲述佛陀度化他的弟弟难陀的故事。三部戏剧残卷出土自中国新疆吐鲁番,只有《舍利弗》一剧署名“金眼之子马鸣”,但一般认为均出自马鸣之手 。这是印度现存最早的梵语剧本。这3部残卷具有后来梵语戏剧的大部分艺术特征:有地位的角色说梵语,普通人说俗语,台词散韵杂糅,有上场、退场等舞台提示,剧中有喜剧性丑角,结尾有祝福诗。

西天二十八祖之十二祖马鸣

马鸣的佛教理论阐述了苦、空、无常、无我等小乘佛教基本教义,但也提倡大乘缘起性空的思想,反映了小乘向大乘过渡的内容,因此中国和日本有些佛教学者认为他是大乘佛教的创始人。马鸣与提婆、龙猛、童受并称为“四日照世”。

...查看更多
西天二十八祖之十四祖龙树

龙树(人名)菩萨名。旧称,那伽曷树那,那伽阿周陀那N&amacron;g&amacron;rjuna,生于阿周陀那下,故名阿周陀那。以龙成道,故字曰龙。新称,那伽阏剌树那。译为龙猛。佛灭后七百年出世于南天竺(摩诃摩耶经下),马鸣弟子迦毗摩罗尊者之弟子,提婆菩萨之师也(付法藏传五)。入龙宫赍楞严经,开铁塔传密藏,显密八宗之祖师也。龙树传曰:“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中略)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西域记八曰:“那伽阏刺树那菩萨,唐言龙猛,旧译曰龙树,非也。”

西天二十八祖之十四祖龙树

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龙树广泛影响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观派以他为创始者,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也多以他的著作来证明本身宗义的正确。在汉传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称号。在藏传佛教中,与其大弟子提婆(亦名圣天)同被列入为佛教的二胜六庄严之一。密宗也以他为传承上师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西天二十八祖之十四祖龙树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然而,龙树菩萨年轻时,因自负多智,而破僧团和合,毁坏正法戒,令弟子皆着黄袍,以示所带领之僧团与众不同,又向国王夸耀自己已经圆满了佛果,这在鸠摩罗什著的龙树传里面都有清晰明确的记载,龙树菩萨开创了大乘佛教第一个僧团,为大乘的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天二十八祖之十四祖龙树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查看更多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三祖鹤勒那

尊者,月氏国人:这位鹤勒那尊者,是印度月氏国的人。年二十二岁出家,常有鹤众相随:他二十二岁才出家。这位尊者常常有一班仙鹤跟着他,不论他走到什么地方,鹤就跟到什么地方,在上面这么叽叽喳喳的,好像和他讲话似的。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们后山这儿也有仙鹤,可是我们这仙鹤,哈!它们没有跟着人,因为这鹤勒那尊者没来;他若来,也会跟随着他。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三祖鹤勒那

尊者问二十二祖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因为这些鹤和他有缘,所以这位尊者就问二十二祖:“请问祖师,用什么方便法门,才能令这一群鹤得到人身?得到解脱?”得到解脱,就是离苦得乐。解脱,本来也没有人绑着你,为什么你不解脱呢?就因为你有执着。你有执着,所以就自己把自己捆上了;好像蚕虫做茧,自捆其身。本来没有一个解脱、不解脱,是你自己生出一种执着,自捆其身。祖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二十二代祖师就对鹤勒那尊者说:“我有无上的法宝,没有比这个法再高的了,没有再驾乎其上的了。可是你要听,你要接受,那你将来教化尽未来际的众生,用都用不完的。”而说偈曰:那么第二十二代祖师就给他说一首偈颂,这偈颂怎么说呢?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三祖鹤勒那

心随万境转:你心若随万境转,就有种种的境界现前。你心若不随境转,以心转境,而境不能转心,心把这个境转过来,那就是如如的自性了!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转处实能幽:可是就在转处,你要能得到这个妙处。这个“幽”,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一种妙处;就是“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你“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是真富贵,私欲断尽是真福田”,所以主要就是心不为万境转。万事万物都在说法,世间没有一样不是在说法的,就看你会听不会听,就看你明白不明白?你若明白了,就是心能转物;你若不明白,就是被物所转。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三祖鹤勒那

随流认得性:你随顺世间法,而能明白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是清净、无挂无碍的;这不是在口头上那么说,真是要体验到,真是要明白个中的消息,那才算呢!这随流认得性,不是教你随波逐流,追逐五欲;而是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抱定我们三大宗旨。我们三大宗旨是什么?就是“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我们要是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抱定我们三大宗旨,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师一脉心传。”能这样,这就“随缘认得性”,你就认识自己本有的佛性,明心见性了。无喜亦无忧:这时候,也没有什么忧愁,也没有什么快乐,时时都在如如不动、了了常明里头,所以说无喜亦无忧。时鹤众闻偈,飞鸣而去:这时候,这一些白鹤听见这个偈颂,心开意解,于是就在鸣叫中飞跑了。尊者既得法,行化至中印土,转付师子比丘:鹤勒那尊者得到这个心印法后。以后在中印度,又将这心法转付师子比丘。于是即现十八变,而归寂:在空中就现了十八变,他在虚空里站着,又在虚空里躺着、坐着,又在虚空里身上边出水、身下边出火,身下边出水、身上出火,这种种变化莫测十八变的境界。然后他在虚空里就圆寂了。

...查看更多
结语

西天二十八祖,印度之二十八位递相传承的祖师。以《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微笑故事中的摩诃迦叶为第一祖。此说为禅宗所传,但并不为天台宗所承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