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觉乘

"

缘觉乘又叫中乘佛教。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脱,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独觉,因此十二因缘法。本人认为,不一定是十二因缘,能够悟到缘起生灭都可以了,又称为缘觉乘。

缘觉乘——中乘佛教

缘觉乘——中乘佛教

缘觉乘的法门

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缘觉乘又叫中乘佛教。中乘是指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

缘觉乘的法门

「无明」乃指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也,亦曰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遂生出种种烦恼,造出种种善业恶业,谓之「行」,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识」是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谓在胎中时,包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质。

缘觉乘的法门

「六入」谓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六根已完成,「触」是出胎之后,六根触於六尘,「受」是领受顺逆等境界,此五支是今世所受之果,「爱」是对於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著喜欣之事,「有」是「业」之意,今生造业,必有将来之报应,此三支乃今世所作之因,「生」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有老有死,此二支是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因缘之大概。

缘觉乘的法门

中乘修法者,观此三世众生,尽为十二因缘所支配,而十二因缘则依一念无明而起,认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将此一念断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脱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将一念无明打扫乾净,达於空洞冥漠一无所有之境,自谓已证涅盘,谁知乃落於无始无明境界也,此境空无所有,亦名空执,冥顽不灵,与木石无异,况一念虽暂时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证,非究竟也。

...查看更多
缘觉乘:为何中乘修法者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

缘觉乘:为何中乘修法者

中乘修法者,观此三世众生,尽为十二因缘所支配,而十二因缘则依一念无明而起,认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将此一念断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脱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将一念无明打扫乾净,达於空洞冥漠一无所有之境,自谓已证涅盘,谁知乃落於无始无明境界也,此境空无所有,亦名空执,冥顽不灵,与木石无异,况一念虽暂时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证,非究竟也。

缘觉乘:为何中乘修法者

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无明”乃指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也,亦曰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遂生出种种烦恼,造出种种善业恶业,谓之“行”,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识”是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谓在胎中时,包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质。

缘觉乘:为何中乘修法者

“六入”谓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六根已完成,“触”是出胎之后,六根触于六尘,“受”是领受顺逆等境界,此五支是今世所受之果,“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着喜欣之事,“有”是“业”之意,今生造业,必有将来之报应,此三支乃今世所作之因,“生”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有老有死,此二支是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因缘之大概。

...查看更多
缘觉乘:为何无明

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南传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缘觉乘:为何无明

一念无明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盘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欲界爱住地:是指对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色界爱住地:是指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禅到四禅的这些境界的贪着。有爱住地:是指于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虽然没有色阴,但是有受想行识四阴——能知能作主的心还存在。因为贪着无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产生无色界的苦果。这四种住地的无明生起一切的烦恼叫做“起烦恼”,总称一念无明烦恼。一念无明是阿赖耶识从无始劫以来累积留存下来的。一念无明无始有终,是众生轮回的原因,断尽一念无明,就断了轮回的种子,舍报后可以取涅盘。故二乘辟支佛及阿罗汉都已永断一念无明,一切妄想烦恼永不复起,舍报以后必定取证涅盘。如果烦恼妄想又生起来,就是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只是暂时伏住而已,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如果涅盘中还是会起一念的话,那就还是要在三界里面受生。

缘觉乘:为何无明

无始无明:世尊说:“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在凡夫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生起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因此叫做无始无明住地。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烦恼叫做“上烦恼”,这些上烦恼只有在我们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所以上烦恼又称为“过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无始无明不是从众生的根尘识中来,这种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二乘辟支佛阿罗汉断尽一念无明,即断了分段生死,舍报后可取涅盘。二乘辟支佛阿罗汉虽断尽了一念无明,却仍末与无始无明相应,没有到达无始无明境界。

缘觉乘:为何无明

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开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佛地方才断尽。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仍然还有过恒沙数修所断上烦恼末断,名为尘沙惑未断,到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到无始无明境界。七住菩萨开悟明心时分破无始无明,同时也断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之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他还有——欲爱、色爱、有爱住地三种住地烦恼,要到八地,才能断尽。故菩萨种性的佛子,不须断尽一念无明,便可直接破无始无明。断尽一念无明,舍报后就可以取涅盘,所以菩萨在断一念无明之前应先求明心见性,免得成为菩萨声闻,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断尽一念无明是悟后起修的内容。

...查看更多
缘觉乘:阿罗汉是什么

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缘觉乘又叫中乘佛教。中乘是指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

缘觉乘:阿罗汉是什么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阿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缘觉乘:阿罗汉是什么

阿罗汉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离贪断爱,名色识三者不再相依相缘,再有再生之因缘灭尽,无因缘可记说。

缘觉乘:阿罗汉是什么

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n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

...查看更多
结语

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