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其实是佛教语,指僧人死后升天,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
现如今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现在咱们能够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科技也带我们发现了世界未知的一面。不过这个世界上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说“舍利子”。在书籍、新闻和电视剧中都能看到,它晶莹剔透,就像是宝石一样,据说只有高僧圆寂后火化才会出现舍利子,至于它是怎么形成的,在现代有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解释。
舍利是印度人在死后身体的总称,而在佛教中,指的是僧人在去世后留下的头发、骨骼和骨灰等,是他们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成为舍利子。民间传言一个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自然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因此舍利子在佛教中大受推崇,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这些火葬后的舍利,一般藏在金属、石质或者陶制的容器之中,稍微高出地面的便称为塔,在印度塔是高显的意思,相当于中国的坟,而这种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国宝塔的来源。
从科学角度而言,舍利子的形成原理其实并不复杂,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人类死亡后的骨骼,各个年龄段都有,并抽取一些样本进行热诱导分析。经过科学研究分析显示,人的骨骼在高温状态下很容易发生变形和收缩,在温度达到400摄氏度的时候,骨骼中的有机成分就开始重新结合,600摄氏度的时候又会重新组合成晶体,这些晶体形状不一,而超微结构上的改变使得碳酸钙和盐类结合,从而形成颜色不同的晶体,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舍利子”。
舍利子的形态不一,颜色也都不相同,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珍珠玛瑙,有的透明,这些都是科学现象形成的晶体,从元素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舍利子的组成成分并无特别之处,除了常见的磷酸盐和碳酸钙之外,其余的都是些常见的氧化物。此外,在佛教中认为舍利子也与人的修行功德有关,同时也肯定舍利子“无常”的物质性。印顺法师认为,舍利子只不过是血肉精髓骨脂火化凝结的,是物质元素,之所以佛教弟子尊重舍利子,主要是因为高僧大德的慈悲智慧功德。
...查看更多死是世间所有人都非常恐惧的事情,民间有人死去之后,总是会引来悲痛欲绝的号啕大哭,但是得道高僧去世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一般只是留下一句话,就坐化了,下面的弟子也是很平和的行礼。可是为什么在这样严肃的事情面前,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的大师非常洒脱地圆寂呢?
在历史上还真的有不少的高僧,在圆寂的时候不仅没有悲壮,甚至还有一点搞笑。孚上座是雪峰禅师的弟子,有个姓陈的尚书非常尊崇他,于是把他请到了家里用爱供养,原本住的也不错,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说我明天要再讲一遍《大涅槃经》。于是尚书非常的恭敬,连忙将第二天的所有事宜都准备好了。到了第二天,孚上座却一直没有开口,尚书正在纳闷呢,结果他突然挥了一下戒尺,念了个开头,然后大声叫了一声尚书,然后就圆寂了。没想到的是,原本只是尊崇禅师,最后禅师却在自己的府中去世了。
还有的禅师坐化的过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这里没有任何不尊敬的意思,但是真的是觉还有的禅师坐化的过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这里没有任何不尊敬的意思,但是真的是觉得大师真的是非常洒脱了。在宋朝,山西有一位善昭禅师,他的功绩是非常卓著的,府尹想要邀请他当承天寺的住持,都被他拒绝了。这天府尹再次派使者来请,禅师没有为难,只是笑着说我已经老了,出不了山了。就算是要去也要讲个先后,把该办的事情办了。然后让下面人安排了一顿饭,在吃完之后,禅师说了一句:我先走了。然后就闭上眼睛圆寂了。使者也是很蒙。我是来请你的,不是来送你的。
我觉得虽然是和尚们应该对于这事也是有一些心理准备的吧,但是他们早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所以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的震惊了。圆寂是佛家非常神秘的一件事情,明明应该是非常沉重的事情,却被大师简单的就度过了。不知道何时,没有准备,就好像穿衣吃饭一样平常不过的事情。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死,应该是大师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到达的境界。
...查看更多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这些说法就渐渐消失了,只剩下“圆寂”一词。一般,只有离世的高僧才称“圆寂”,还在世的人,再德高望重、再修行精进,都不能称“圆寂”——人家活得好好的,怎么就“圆寂”了呢?
圆,即圆满之意,指的是修行圆满、无漏无缺;寂,即寂静之意,指的是没有烦恼生起,自在无碍。佛陀告诉我们,人的“苦”,是因为太执着,从而有烦恼生起,想要解脱“苦”的纠缠,需要精进修行。而一旦修行圆满了,无漏无缺了,就将进入一种断灭烦恼的境界——无余涅槃。
另一方面,此世的色身(或者说这身“臭皮囊”),其实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身体不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吗?),就算在世时证得涅槃的境界,因为这色身仍在(可以理解为,和上辈子的缘分还没尽),所以,依然有身体的困扰,只有离世了,才是真正的圆满而最终寂静了。
当然,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圆寂”这个词渐渐世俗化,关心僧侣到底有没有真正修成正果的人越来越少,而更多的则只是希望以这个词来表示特定群体(僧人)离世这个简单的意思。不过,叫“圆寂”也是大家对修行精进之人的一种肯定,毕竟一辈子信念坚定地坚持,也已经足够大家敬仰了。
...查看更多在2012年9月19日早晨,南师在与儿子南国熙讲完话后,说“我累了,要休息了”,随后入定坐化,此时南师气住脉停,体软身热。弟子们心存希冀,只好宣布入定,不触碰南师,全力护持,为南师祈福诵经。至9月25日七日内,南师体温和头部温度都未大变,身体柔软,体出檀香。9月26日发觉南师体温明显下降,遂宣布成立护持工作小组,并开始准备后事,进行修建荼毗炉等事宜。至29日南师状况再无逆转。9月29日下午,上海中山医院的医生到太湖大学堂审视并确认南师已无生命迹象,开具死亡证明书,认定南师辞世时间为2012年9月29日下午16时26分。之后为南师换衣时,南师身体柔软。
2012年9月30日晚,在南师亲手创办的太湖大学堂,亲友学生们,为南师举行荼毗仪式。月朗风清,睛空无云,群星皆隐。一百余名老学生,无不泪眼相对,庄重而深情地来送别最亲切,最敬爱的老师。当南师的灵柩在一声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诵念陪伴下,由亲人护送出来时,所有的人无不泪奔如流,悲抑不已。特别是播音器中传来了南师原声唱的佛号时,音容笑貌,直逼眼前,更是令所有的人涕泪悲泣。在场的每个人都受南师无私大恩,而南师从来没求学生们做什么,除了要学生们更好地成长,更好地证道,更好地利生。
温总理的唁电,数语片言,却是极为崇敬,对南师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居功甚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周瑞金老学长一开口:“我们最敬爱最亲切的南老师。”却引来了四周泣声一片。南一鹏学长的致谢,更令人感动:“父亲以天下人为子女,以子女为天下人。”南师的亲人,平时极少有机会见到老师,而老师却把所有的人当成自己的孩子,亲切而慈悲,“夫子,温、良、恭、俭、让。”是也。举火仪式由成都文殊院的宗性大和尚主持。众人颂七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后,按佛教仪轨,进行荼毗。众人纷纷跪拜,口颂佛号,向火中的南师遗体行礼。此时,天空如洗,明月朗朗,一切圆满如愿。主持人:“南老的一生如今夜之明月如此圆满!南老的愿望是希望所有的人都如此圆满。”又感动了所有的人。
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尤其舌根呈莲花状,舌头为半透明粉红色,过去曾有此异象的据说只有鸠摩罗什法师。这是说法如雨,舌灿莲花的果报,也证明老师讲的法都是真实的,没有一句虚言。
...查看更多圆寂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大圆满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在西藏历史上,虹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