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论

"

关于缘起论,为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与实相论相对称。为佛教教理两大系统之一,据说此划分始于隋代之慧远。与之相对之实相论又称实体论,乃审察诸法之实相本体,并以之为教理之论说。 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法印之内容,一般最常见者为三法印。

缘起论——佛教教理

缘起论——佛教教理

佛教的缘起论

佛家的弟子已经是有很多的了,因为经常的念佛是可以让师兄心性开朗,凝聚自己的注意力。缘起论是佛家中很重的理论,对佛家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坚持的学佛。下面就一起详细了解佛教的缘起论吧!

佛教的缘起论

关于缘起论,为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与‘实相论’相对称。为佛教教理两大系统之一,据说此划分始于隋代之慧远。与之相对之实相论又称实体论,乃审察诸法之实相本体,并以之为教理之论说。 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法印之内容,一般最常见者为“三法印”。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之为‘缘起’。

一、缘起的定义

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缘起’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二、缘起论的内容:因、缘、果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三、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这说明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贯性。

佛教的各种理论和派别,均以缘起论作为理论基础来阐释自己的宗教观和宗教实践。主要有‘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学说。尽管各宗各派的经典根据、论述说法不同,对于‘缘起说’所阐述的,无非是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以及人生苦乐的来源。

佛教的缘起论

缘起是佛教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解释宇宙万法起灭,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稻秆经》说:‘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佛陀的法身,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缘起性空’,若能从缘起法中通达诸法的空性,即知缘起而有的一切法虚幻不实,即能从缘起法中见到诸法的空性,这就是佛陀的法身。因此《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成佛’,故知欲成佛道,必须谛观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只有明白缘起的道理,才能达到菩提觉悟,以至佛的境界。

四、缘起的意义

缘起论显示世间上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起,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好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遭逢不好的果报,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此外,缘起论启示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可能变坏,坏的也可能转好,因此,即使一时遭遇困难、挫折,只要能坚持百忍的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逆境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无常’为人生带来无穷希望。

诸法既是因缘所生,自然空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若能正观缘起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远离贪欲、憎恨、愚痴三毒烦恼。烦恼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自在的最大障碍;烦恼既除,当然就能获得生命的解脱。

因此,认识缘起,知道人生祸福、好坏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如此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认识人生的意义,而能活得踏实,活得自在,进而建立感恩的美德,培养随缘的习惯,拥有希望的未来,了悟真实的人生。

佛教的缘起论

以上就是对佛教缘起论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如果想要更好的学习佛家中的智慧,我们要坚持不断用心去多学习佛家的事迹和经典,只有了解更多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参悟佛经中的好处。

...查看更多
佛教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学佛的师兄是有许多,也已经有人从佛经中获得了智慧和好处了,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断的去修行。缘起论是佛家很重的理论,这些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去学佛。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佛教的缘起论是什么意思吧!

佛教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之为‘缘起’。

一、缘起的定义

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缘起’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二、缘起论的内容:因、缘、果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三、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这说明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贯性。

佛教的各种理论和派别,均以缘起论作为理论基础来阐释自己的宗教观和宗教实践。主要有‘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学说。尽管各宗各派的经典根据、论述说法不同,对于‘缘起说’所阐述的,无非是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以及人生苦乐的来源。

缘起是佛教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解释宇宙万法起灭,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稻秆经》说:‘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佛陀的法身,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缘起性空’,若能从缘起法中通达诸法的空性,即知缘起而有的一切法虚幻不实,即能从缘起法中见到诸法的空性,这就是佛陀的法身。因此《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成佛’,故知欲成佛道,必须谛观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只有明白缘起的道理,才能达到菩提觉悟,以至佛的境界。

佛教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四、缘起的意义

缘起论显示世间上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起,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好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遭逢不好的果报,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此外,缘起论启示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可能变坏,坏的也可能转好,因此,即使一时遭遇困难、挫折,只要能坚持百忍的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逆境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无常’为人生带来无穷希望。

诸法既是因缘所生,自然空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若能正观缘起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远离贪欲、憎恨、愚痴三毒烦恼。烦恼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自在的最大障碍;烦恼既除,当然就能获得生命的解脱。

因此,认识缘起,知道人生祸福、好坏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如此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认识人生的意义,而能活得踏实,活得自在,进而建立感恩的美德,培养随缘的习惯,拥有希望的未来,了悟真实的人生。

佛教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通过以上对佛家的缘起论是什么意思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缘起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心去修行,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样是对我们修行是非常好的,让自己可以轻松快乐的生活。

...查看更多
几种缘起论

师兄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多去了解一些禁忌和缘由,这些都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缘起论是佛家中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修行,这样是对自己是非常好的,那师兄你知道缘起论的有几种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几种缘起论

天台以“具”之一字,彰显其宗;而华严宗对之,则以“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故?以本宗之至极,即在于法界缘起故。亦即是说华严宗之教理,以法界缘起为究极。

今就五教而分别之,除顿教外,则各有一缘起对应之,其中:

一、说业感缘起者,是小乘教也;

几种缘起论

二、说赖耶缘起者,是大乘始教也;

三、说如来藏缘起者,是大乘终教也;

四、说法界缘起者,是圆教也。何故独除顿教呢?乃因顿教为无相离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故,是以独除顿教也。

几种缘起论

以上就是对几种缘起论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缘起论是佛家中很重要,我们要坚持不断的去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好处,是可以让师兄更加轻松的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

...查看更多
简述佛教的缘起论

佛家的智慧是非常多是,这些都是要用心坚持去学习的,其中缘起论就是其中一个,在佛家中的位置是非常高的。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佛教的解释吧!

简述佛教的缘起论

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简述佛教的缘起论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简述佛教的缘起论

以上就是对简述佛教的缘起论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对于修行我们一定要坚持采取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修行获得更多的智慧,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如果没有用心,这样是对修行是非常不好。

...查看更多
结语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