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禅

"

【坐禅】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民间爱好佛学者理疗、治病、修身、养性、养生、悟道的一种修炼方式。佛教讲因缘,即内因,外在条件,因此,要想坐禅有成就,对初学者,要有个好的因缘。最要紧的,一要发愿坚持修炼,二要持戒---最基本的不邪淫一定要遵守。同时戒除一切不良生活习惯。

坐禅——意思是闭目端坐,凝志静修

坐禅——意思是闭目端坐,凝志静修

初学坐禅的最佳入门方法是什么

现在有很多的人喜欢坐禅,坐禅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这样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体悟佛经的智慧。对于初学者应该怎么坐禅呢,用什么方法去坐禅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初学坐禅的最佳入门方法是什么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六种:数、随、止、观、还、净;前三法是“禅定门”,后三法则是依定起观的“智慧门”的修法。

(1)“数”息:以息为所缘,吸入时,以心引息而下达于脐下;呼出时,心又随息而上,自鼻中呼出。这样的一呼一吸为一息,数入息的不再数出息,数出息的不再数入息。一息一息的默数下去,到十数为止,再从一数起。数息,如念佛时捏念珠一样,使心在息──所缘上转,不致于忘失。初学者如中间忘记了,那就从一数起,以做到一息一息能安稳的自然念数,忆念分明为止。

初学坐禅的最佳入门方法是什么

(2)“随”息:久久心静了,不会再忘失,就不必再数,只要心随于息,心息相依,随息而上下,觉息遍全身等。这样,连记数的散乱也离去了,即是得力之相。

(3)“止”息:久久修息渐成,心与息,如形影之不离。忽而心息不动,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念息修止应注意那些事项?凡修息的,以细长为妙,但初学者不可勉强,以免伤气。又息须均匀,切勿忽长忽短。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摄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体上着想。

修习久了,假如少腹充满,发热,气动现象;或吸气时,气息直达足跟趾端,或觉脐下气息下达,由尾闾沿脊髓上升,或气息通过时,幻觉有雷电、光色、影像、音声等──这都是气息通畅,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切勿惊奇夸玄,落入气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

初学坐禅的最佳入门方法是什么

以上就是对初学坐禅的最佳入门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坐禅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方法,对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都是非常好的,不仅仅是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修行,还是可以锻炼自己的心性和定力,让自己更好。

...查看更多
什么是坐禅入定?

佛门中的经典和修行方法是有很多的,师兄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是可以更好修行。坐禅就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断的去坐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什么是坐禅入定吧!

什么是坐禅入定?

坐禅入定是佛教里修行的一项,坐禅就是打坐,之后心无杂念进入一种忘我妙不可佳的状态。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

坐禅

达照法师、太虚大师、仲巴仁波切和南怀瑾对坐禅入定都有自己的见解。

南怀瑾:关于入定的理解?

南怀瑾关于入定的理解,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钉子、珠子都是作比喻,比喻有百千三昧,三昧是梵文翻译,是百千种方法,是你达到"定"的境界。定是心定,身体跟着定,奇脉也跟着定了,这个叫"定"。

入定的方法有很多种,定到一个念头上,乃至道家做各种功夫,密宗的各种观想,都是入定的方法。但是定了就是悟道了吗?不是,定跟悟道大有差别,静坐得定是一般宗教、哲学共有的功夫,所以叫作"共法";证得菩提、大彻大悟、悟道成佛,那个大智慧的解脱"般若",是不共法,那是佛法的真正中心就是智慧的解脱。 我们普通学静坐同入定还没有关系,坐个几天几夜都不动,只能说静坐做得好,是不是达到入定的境界是另一个问题;而且达到入定的境界,同是不是悟道、智慧解脱了没有,又是另一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南怀瑾

南怀瑾:“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这表示每个姿势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是要打坐。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换个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达照法师:四步教你坐禅入定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

第一个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较粗。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让自己身体坐的端正。第二,要有一个方法,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这个“定”就是粗心住。用意识去专注,这样的定,每个人可能都有。坐禅的人更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

达照法师

第二个叫细心住,细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身体不必用心调整,自动平衡。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佛经里经常要讲到的。

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而且坐久不累。如果继续坐禅,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前面两种叫住,不叫定。因为它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机遇性的。

第三个叫欲界定。粗心住的状态是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心非常的安详,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的心任运不动。

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因为这三种定只要通过坐禅,或者练气功都会得到。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懂得练拳的内在精神,也会出现这种状态。如果再学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这种状态中。

太虚大师自述三次入定体验

自从经过第一次后,我的记忆力便没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头发已变白,眼已近视,但后来头发转青了,眼睛到现在未变。经过第二次后,起信、楞严的由觉而不觉的缘起相,得了证明。第三次现观唯识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谓不昧因果,实在一一皆有条理、秩然而不紊乱的因果。

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则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业果流转相续亦决可信。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所以没有次笫,可为别人修证的依止。

太虚大师

仲巴仁波切——打坐时的正确姿势与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

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椎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

仲巴仁波切

什么是坐禅入定?

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5、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这即利于颈椎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如念珠。)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第1、2、4、5项——能引入遍行气;第2项能引入上行气;

第2、3项能引入等住气;第七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

什么是坐禅入定?

以上就是对什么是坐禅入定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坐禅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师兄一定要坚持去做,这样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是非常好的,同时也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念佛,慢慢的体会佛经中智慧。

...查看更多
坐禅的本义是什么?

学佛的人都是非常轻松自在的,也是非常有定力和很好的注意力。师兄都是每天坚持不断的去坐禅的,这样是可以锻炼自己的心性和定力的,让师兄更好。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坐禅的本义是什么吧!

坐禅的本义是什么?

学佛的人都知道,坐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

达摩祖师当时面壁九年,他的面壁其实也是一种坐禅,但是禅宗传到六祖慧能这一代,似乎他对于坐禅这一法门并不赞同,因此,我们在《坛经》中看到他说的一首偈子,即: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 功课”

在这里,六祖认为人的这个身体不过是一副臭骨头,真正的修行,是不应该从这个这副臭皮囊之上着手的,因为在这臭皮囊上下功夫,其成就是不会超出于这个身体之上,而真正的禅法并不在这个身体之上。

所以,六祖《坛经》中的“坐禅品”中也说:“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又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事实上六祖并不反对坐禅,也不是不赞同坐禅,他只是不赞同坐无谓的禅,即常说的”空心静坐,百物不思“。因为这样的坐禅并不是真“坐禅”,而是名“坐禅”,也就是说,坐禅如果方法不对,那就是为了坐禅而坐禅,而不是为了修禅定而坐禅,这样的坐禅倒不如不坐,因为坐了不但入不了禅定,反而会给自己的身体添毛病,百害无一利。

那么,真正的坐禅是什么呢?

六祖在《坛经》中如此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也就是说,在六祖那里,真正的坐禅,是一行三昧,强调的是修禅者在一切时一切处,必须有“最清净的心”和“以最清净的心去认识一切”。

可见,六祖并不反对坐禅,他反对的是无用的坐禅,因为在他那里,真正的坐禅是非常严格的,也就是说,他要求的坐禅,绝不是只需要盘坐和打坐多久的问题,而是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保持最为清静的打坐心态,唯有如此,才能算是真正的从禅,也唯有如此,方可有所成就,否则,花再多的时间盘坐或打坐,其意义并不大。

换句话说,只有正确的“坐禅”,才有可能对修行者的身心产生有利的作用,即佛家讲的四禅八定,甚至可以达到最高之境,也就是“圆通”的境界。

四禅指的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不同的境界,也称为色界定。

八定说的是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也称为无色界定。

坐禅的本义是什么?

按照佛教经典的说法,成就色界定的修行者,大都能够感受到身心舒畅,精神专注,即心无杂念的境界,这就是入定的境界。

成就无色界定的修行者,则是更上一层楼,也就是说,他们的身心更加舒畅了,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似乎融化了,不存在了,这个状态下的心情将更加平静。

如果能够达到“圆通”境界,那么,其境界就更不可思议了,按照《楞严经》的说法,成就“圆通”境界的修行者,不仅仅是身心虚无、舒畅,还能够与天地万物的能量和信息深层次沟通,获得最无上的大智慧和大神通,而这些其实就是“摩诃般若”也就是“禅”的最高境界。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坐禅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通坐禅的帮助而有所成就的,所以,修行能否有成就,其实也跟是否懂得正确坐禅有关系,换句话说,掌握不了坐禅的真义与方法,只是乱打乱坐,那就不算是坐禅,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坐禅的本义是什么?

以上就是对坐禅的本义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坚持每天坐禅是非常好的,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领悟经文,同时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定力,让师兄内心更加清净。

...查看更多
坐禅的必要准备

学佛的师兄都是知道什么是坐禅的,其实坐禅是佛家中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获得智慧。其实坐禅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些事情,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坐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坐禅的必要准备

环境

要选空气好,相对安静,不易被人干扰之处,该开的窗门开;电视、收音机关;关好门,免得他人闯进打扰。这是自然环境。同时,心情要在比较平静时,身体状况要在心比较正常时,如果是心乱如麻时,或身心病痛很严重的,请勿禅从,这是身心的环境。环境不好,易走火入魔,比如,你正全身心入静时,谁狠狠地推你一把,你就可能出些问题。心情太乱时禅坐,也不易入静,甚至诱发不好的心情、行为。

从佛教角度,称吃饭为药食。食物,是作为药来用,药用的种类不对、无益身心,药用的量多少不对,也有害身心,因此,要注意,如准备坐禅时,不要吃刺激性强的东西,如葱、蒜、酒等。吃饭亦不可过饱、或过饥。这些,皆不利气血的稳定运行、保持人的清醒,会使四大不调。

睡眠

睡眠是无明的一种,但是凡夫,身心有这规律。因此,要保证睡眠时间,但过犹不及,睡眠过多,使人昏沉,也浪费时间,少睡眠、太疲惫,也无法禅坐。曾经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评,被批评后,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犹如琴弦,太紧太松都不行。不过阿那律的行为感动了佛,虽然失去了双眼,却开了天眼。

身体

身体虽然是臭皮囊,但可以借假修真,由身及心。禅坐开始之前,要焚香,跪拜三次,调身心,进入角色,并注意以下事项:

A:坐垫稍厚,不要太软,太软无法坐稳,坐稳很重要。

B:坐式可全结跏跌坐,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左脚安于右膝上,此是吉祥坐或降魔坐;可半结跏跌坐,以左脚置右脚上,令左脚指与右膝齐,右脚指与左膝齐,亦可胡坐,即盘着双腿,两双脚都贴在地上。第一种,训练有素的,年轻人可用;第二种,比较合适一般人用;第三种,胖人,年纪大的人好用。当然不全这样,有的人年纪虽大,却身体很软,用第一方式亦无不可。如果以上方法,皆不合适,就象平常一样,坐在椅子上,亦可。总之,以舒适,自己觉得合适为原则。

C:要宽解腰带,却除手表,眼镜等紧扣在身上的有碍物,衣裤不可太紧身。

D:以左手掌放右掌上,或右手掌放左掌上,手掌朝天,放大腿上,大约在肚脐下两寸的地方,手掌微弯,两大拇指相触。

E:手臂要放松,肩应稍下垂,双臂不要紧贴身体,应离身体两寸,使空气可以流通,以使不落入睡意,不使臂与身体互相挤压。

F:背,挺直,又放松,不可弓着。

G:眼睛:一曰微闭,以轻松为度。一曰,不可全开,不可全闭,微微的张开,使少量的光线进入即可,眼睑不下垂,意识中看向丹田(丹田:脐下1-3寸左右)方向,或两眉之间(高血压者不可看两眉之间)。依自身实践感觉,清净圆融、轻松放松即好。

H:颚要保持松弛,不要咬紧上下排牙,要留有微隙,双唇轻贴,以能自由出入气息为宜。

I:舌轻顶上颚,接通气脉。

J:头,微微向前,不可下垂,不可高昂。

坐禅的必要准备

调好这些,全身适度摇动,活动一下,然后,自我修正检查核实自己必要的准备功夫是否到家(是否符合所列的要求),达到要求的标准后,开始静几分钟,然后,放下所有的旧事,未来事。

佛教分呼吸有四种:

甲:风相,出入有声。

乙:喘相,虽无声音,但出入结滞不通。

丙:气相,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很粗浮。

丁:息相,出入无声,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形神安稳。

风相,气散,喘相,气结;气相,则劳却不科学,只有息相;才是我们要求的,息,才能定。


调心

以上准备功夫,都为了这一招,调心、定心。要调心,调伏这心猿意马,达到定心,除为调心准备必要环境外,还要专门的训练方法。

坐禅的必要准备

以上就是对坐禅的必要做准备事情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坐禅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安静的地方,然后每天要坚持不断的去坐禅,这样是可以慢慢的体会,让师兄获得更多的智慧。

...查看更多
结语

坐禅:用心看着头脑中纷飞的念头,念头会慢慢地静下来,静下来的头脑则会出现一片晴朗的天空(比喻)。就像摇动杯子里浑浊的水,不动杯子,杯子里的浑浊会沉淀到杯底,水则会清净无暇。坐禅的功用是能让坐禅的人,头脑清晰、思维有序、行动专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