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即非真如,假名为真如。既然名真如,真如即不是真如,而是真如的名相,真如无名相,无名无相便是真如,何以无名相?名由心立,相由心生,无心则觉一切真如。一切大乘经皆教人,无心,无我,无为,无住等等,不是教人分辩是非,有无,明白道理,不是让人求道成佛,只是真常应化说法,说法之时众生洽洽无我无心,便洽洽明了,洽洽合道,合道便见真如非真如,一切佛法非佛法,一切经实无所说。无所知,无所见,无所住等等无我法,一切真如。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然详细论究之,则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词之含意各异,总约之,可有如下数种。
依据阿含经典载,缘起之理法乃永远不变之真理,故称为真如。又据异部宗轮论中化地部所举之九无为中,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其中之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与八圣道、生死缘起之理法等,均为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
大乘佛教之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性为人、法二无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别相,故称真如,例如如来法身之自性即是。据佛地经论卷七,真如乃一切现象(诸法)之实性,其相虽有各种差别,其体则是一味,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言语、思考之所及。从其远离所有错误、虚伪之观点言之,假名为真如。若以其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以其远离减损之谤,名实有;以其远离增益之谤,名空无;以其为真实,名实际;以其为无分别智之所悟,故假名称胜义。
有关真如之异名,大般若经卷三六○共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与不思议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与法界等六名。法华玄义卷八下举出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与微妙寂灭等十四名。此外,又作一如、一如法界、一法界、真如实相、真如一实、真实际、真胜义谛等称。以其相之绝对平等,亦称一相。
...查看更多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清净的,是一种智慧。《佛说阿弥陀经》,尽管它也是以信愿资粮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是最后要回归真如实相、一真法界。
实相就是本质和现象。在佛法里面在阐述真如实相的时候,它也会从几个方面来不断地进行剥离和组合,很巧妙。我们理解法义思维,以修心佛法的心去看待事物的本质,理解世间的一切虚无之相,从而修的一法门,离开了佛法,法义,这一切虚无之相,只是空体,无法变成实相,殊不知,本体实相是依照世间万物的规律而成的一种状态。没有法义是不成实相的。
《佛说阿弥陀经》,它呈现给我们的宗旨只有三条:有真信、切愿、持名妙行就是净土成就往生大业的唯一的三个条件。相信它的存在,相信阿弥陀佛的说法,信往生,以信愿持名念佛为宗。我们在学净土根本经典的时候上次给大家讲到,三经,净土三经,恰恰也是信愿行三资粮的代表。《佛说阿弥陀经》,它主要来讲起信的,《佛说无量寿经》里边讲的是四十八愿,最后往生极乐,《观无量寿经》里边主要陈述世间的三身佛相观,讲的是信愿行。
在无量寿经里边讲到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我们就要知道它的核心眼目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里边最主要的三句话:若有众生,至心信乐,以信为乐,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在学习修行净土法门的时候不能背信信愿行三资粮,懂得修行中从这三点去把净土法门修的明了,信愿行是五重玄义我们讲到明宗旨也是修行的要径。通过《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以此来理解“真如、实相”的真实涵义。
...查看更多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其自体具足无限清净之无漏清净功德,故为如实不空(不空真如)。
众生心(即真如)具有绝对不动之心真如门,与缘于无明而起动生灭,形成染净现象之心生灭门;故称不动之真如为不变真如,随缘而现之染净等现象为随缘真如,以上二者亦合称为二真如。一般对万有生起之法,若依真如之不变或随缘而说明者,即称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以下列举之二真如均为同类语,即清净真如与染净真如、或非安立真如与安立真如(安立,意即使万有之生起各得其所)。
华严宗依据性起说而主张‘本体即现象’,即真如本为万法,万法本为真如之意。同时真如分为一乘真如与三乘真如;前者复分为别教真如、同教真如,后者复分为顿教真如、渐教真如,此均由对真如理解之不同所致者。天台宗依据性具说,主张真如本身本来具足染净善恶诸法。
又诸佛之自性(真如),称为无垢真如,或出缠真如;众生之体性真如因被烦恼所污垢,故称有垢真如,或在缠真如。二者合称,即为两垢如如。依据释摩诃衍论卷三载,真如乃悟始觉、本觉二智之理者,故立性真如与虚空之理二义。清净虚空之理有十义,即:无障碍义、周遍义、平等义、广大义、无相义、清净义、不动义、有空义、空空义、无得义等。
...查看更多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之实体,叫做真如。佛性与真如,同体异名。
由真如实性入于佛性真如,正是把过去的种种含因之累积,来化作个己成就的因本。在自己的成长生存过程中,能在佛性之中去作更大的发挥。因此要让有情众生在凡尘中,真正把自己去作改造。作个己成长经验的累积,如此来作提升,即较容易。但如何了知自己资粮丰富与否的当下中,加以配合当今的生存经验方式,在人世间来作改造。然在当下的人性世界,定要符合当今时代所必须。若是无法作到此点,尚且还沿用往昔的教化方式。来下化于有情众生,是无法让有情众生,有可以作超越的契机。
佛性是一切有情众生皆具的根本性,乃是有情众生所具备的本因质。又在佛性的彰显与否,即要明晰对体证过程,是不可跳空于人类生存的实际性。然而若佛性没有在当下的躯体中作完现,那无异是缘木而求鱼。且对有情众生,如何来彰显真如佛性,必须要体证于明悟本心、本性的实际性。虽言如此但在一切有情众生皆在自己生存的取向过程,无法能应用天性来行事,且常会应用秉性来作为,如此即把佛性来埋没,反而把魔性来显现于生存的环境。
因而在佛魔两相岐障的世界里,佛与魔之真如实性皆是相同,仅在于真如是不变的本质,佛性魔性的真如亦是相同,仅是方式的运用是「成长与下坠」之分别而已。因此佛魔之真如实性是一体如是,必要将魔性真如实现于德性的彰显。即是让魔性来净化,乃是佛魔真如所应用。
...查看更多真如,佛教术语,何以故?一切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以尽说,只因有我,我心强名便有一切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尽说, 无我时,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尽说一切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