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依,佛教专有名词,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教义体系中的重要观念,意指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以证得涅盘与菩提之果。亦即转识成智。转依是观行的结果。这个范畴是在佛学发展的盛期──即无著的时代,才用来替代解脱的。它更能积极地表示解脱的本质,并说明如何由基本上解决问题。在此以前,佛家注意到定的功效,可以抑制或消灭下地或下一级的烦恼,而生起或增长上地或上一级比较安静的心思,以为这在身心的负担上减轻了粗重感觉而增加了轻安感觉,依止转变,就称那样的状态为转依。
转依是佛门中一个术语,但很多修行佛法的师兄并不是非常的了解转依是什么意思,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这样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内容才会更加的好,也会知道修行的功德,下面我们就去了解转依是什么意思吧!
有人说:对此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有色根、对境色等如果没有两个,则根如何转依?
如云“于自之种子,识起彼显现,处者有二种,佛说彼彼等。”阿赖耶识中有所取能取的习气,从中显现外六外及内六处,成为生眼识之所依的内种子,所谓眼是能取,眼识中起现所取境色相,称为色,其余根也是如此。
如是从显现侧面分为内外二处,何时无有颠倒的智慧断除了颠倒贪执就是转依。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也得转经。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盗贼、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三、夙世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虎狼,不能为害。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身力充盛,所做吉利。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城爱戴,恭敬礼拜。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不愿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揭转男身。
九、勇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以上的内容就是转依是什么意思,以及我们修行佛法的功德的是什么,所以师兄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和多多的念诵感悟,这样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才会更加的多。
...查看更多很多的师兄现在都在修行佛法,那么师兄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要知道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及有哪些需要注意,这样我们在修行也会知道其中的含义,其中有些人就不太了解转依是什么意思,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去了解转依是什么意思吧!
(术语)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槃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因之今修圣道,转舍其第八识中烦恼障之种子,而转得其实性之涅槃。又转舍第八识中所知障之种子,而转得其中无漏之真智(即菩提)谓之转依。所得之菩提涅槃,谓为二转依之妙果。唯识论九曰:“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见百法问答钞八。
抄经的注意事项:
一定要沐手
写经是一次心灵荡涤的过程,而我们的双手是触及万物之表,因此,抄写心经一定要手心洁净,一定要沐手,否则写出来的是污经。
忌字迹杂乱
写经是将崇高的经文一字一字地抄写下来,所以先决条件是字体要写工整,最好是以正楷书写。
忌错字
抄经不是打手稿,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信笔挥毫,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字字准确,千万不要写错字,或有脱漏、重复的情形。
以上的内容就是转依的含义,以及抄写佛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当我们能够正确修行佛法的时候,就是能够知道佛经中讲解的含义是什么,以及让我们了解到应该如何开悟。
...查看更多转依是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就会遇到的一个佛教名词,但是很多的师兄是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是什么,那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吧!
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断除烦恼、所知二障,是转舍之法;证得涅槃、菩提二果,是转得之法。
通俗地说,转依就是通过宗教修习,使阿梨耶识中染污的有漏种子不断减弱消失,清净的无漏种子不断增强滋长,最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杂染的阿梨耶识转变成清净的智慧,世间即转化为出世间,众生也就成佛了。转依有时候也表达为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通过阿梨耶识中种子的消长生灭来实现的,为了说明这一过程,又建立了种子和现行互为因果的熏习理论。
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就是要知道有哪些禁忌,因为我们是不能做任何不恭敬佛菩萨的事情,这样对我们的修行是有非常的影响,而且严重的话,也会有业障的出现。
...查看更多转依是我们在修行佛法时会要的一个佛教名词,但很多的师兄不是很了解转依是什么意思,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简单的了解吧!
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断除烦恼、所知二障,是转舍之法;证得涅、菩提二果,是转得之法。通俗地说,转依就是通过宗教修习,使阿梨耶识中染污的有漏种子不断减弱消失,清净的无漏种子不断增强滋长,最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杂染的阿梨耶识转变成清净的智慧,世间即转化为出世间,众生也就成佛了。转依有时候也表达为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通过阿梨耶识中种子的消长生灭来实现的,为了说明这一过程,又建立了种子和现行互为因果的熏习理论。
种子是一种譬喻,以植物的种子能结相应的果来譬喻阿梨耶识中蕴藏有变现世界诸法的潜在功能,并以此说明世界万法的差别性。认为阿梨耶识是一切现象的总根源,世界万法都是由阿梨耶识所变现,现象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阿梨耶识中藏有种种性质不同的种子,相应的变现不同的万法。《成唯识论》卷二云:“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白果功能差别。”阿梨耶识中各种不同的能够亲生与自己相应的果报的功能,即谓种子。种子是产生万法的潜能,种子发生作用,显现万法,叫做现行。种子之义,据《成唯识论》卷二,略说有六种:一是刹那灭,意谓体才生,无间即灭;二是果俱有,意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同时而有;三是恒随转,意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无有转易间断;四是性决定,意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即善因生善果,不生恶果,恶因生恶果,不生善果;五是待众缘,意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若无众缘,种子不能“自然”顿生万法;六是引自果,意谓于有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即色法种子引生色法之果,心法种子引生心法之果,色心等法皆由各自的因引生各自的果。只有兼具上述六义,方成种子。
种子就其善恶性质而言,可分为有漏(染污)种子和无漏(清净)种子两大类,分别为世间诸法和出世间诸法之因。有漏种子起作用时,令众生流转生死,轮回不息,当阿梨耶识转染成净,有漏种子被净化,无漏种子起作用时,就能令众生还灭而证得涅。种子就其生境作用而言,又可分为共相种子和自相种子两类。共相种子指产生山河大地等人们共同依存的客观环境的种子,自相种子指决定个体自性差异的种子。若就种子的来源而言,则种子又分为本有和始起两大类。本有种子指“无始来”先天本来就有的种子,始起种子指后天由于前七识的现行熏习而有的种子,故又名“习所成种”。这两类种子都需要熏习,即使是本有种子,也要经过熏习才能不断地有所增长。
何为熏习?《成唯识论》中说:“熏者,发也,或由致也。习者,生也,近也,数也。即发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近令生长故。”熏习就是前七识的现行对第八阿梨耶识连续熏染的影响作用。因此,熏习又分能熏(前七识现行)和所熏(第八阿梨耶识)两个方面。能熏有四种含义:一有生灭,谓非恒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二有胜用,谓有强盛的生灭功能,能引习气;三有增减,谓可增可减,摄植习气;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谓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上述四义,唯前七识具有,故前七识为能熏。所熏也有四种含义:一坚住性,谓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二无记性,谓无善无恶,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三可熏性,谓独立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四与能熏共和合性,即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唯有阿梨耶识具有上述四义,故唯有阿梨耶识是所熏。
阿梨耶识中的种子只是生起万法起决定作用的“因”,另外还得有“缘”,这就又在种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缘生论”,包括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因缘”指直接产生自果的内在原因,也就是种子和现行(现行能生种子,种子则既能生种子,又能生现行),此缘适用于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现象;“等无间缘”是说前念不断地让位于后念,在前念灭与后念生之间无任何间隔,此缘适用于精神现象;“所缘缘”,谓以所缘境为依托,实际上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瑜伽行派特别强调,这种认识对象是心识所“挟带”的,所缘境只是能缘心“似所缘之相”,并非真有离识之外境;“增上缘”,指起辅助作用的缘,“顺”的助缘帮助成功,“违”的助缘匝碍成功。以上四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因缘,它强调了法相唯识宗所坚持的阿梨耶识中的种子变现万法的唯识观点。
种子与熏习说的建立为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论证转识成智的解脱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阿梨耶识中染污的有漏种子和清净的无漏种子能生起前七识的种种现行,而前七识的现行又会反过来对阿梨耶识产生持续的熏染作用,使阿梨耶识中的种子不断生长。通过种子和现行互为因果的熏习,就有可能实现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解脱。种子与现行的因果关系具体说来又有三种情况:一是种子生现行,种子是因,现行为果;二是现行生种子,现行为因,种子为果;三是种子生种子,种子“自类相生”,前种为因,后种为果。转依说特别强调种子和现行的这种相互作用,认为种种修行的目的,就是促使阿梨耶识中的无漏种子逐渐增长,有漏种子逐渐减弱乃至断灭。当有漏种子完全断灭而不再发生作用,无漏种子充分增长而得以显现之后,八识就会转成四智:前五识成“成所作智”,第六识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这样,转生死为涅、转烦恼为菩提的转依也就得到了实现。
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有时也直接从对“唯识真如”的迷与悟来说明由生死到涅的转依。《成唯识论》中说:“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毕竟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意思是只有把对真如(是法真理)的“迷”(识)转为对真如的“悟”(智),才能转阿梨耶识中的染分为净分,反之,只有转阿梨耶识中的染分为净分,才能实现由迷到悟的转变。这样,转依实际上就有了由染到净和由迷到悟这互为条件的两种转依。染净依归于心识,迷悟依归于真如(理),心和理就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与中国佛教天台、华严和禅宗普遍把心和真如视为不二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对当时及以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虔诚、恭敬的去念诵,去感悟,这样我们能够悟到的含义才会更加的多,而且我们也是能够知道佛门中的智慧都是什么,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开悟。
...查看更多修行,就是转依的过程。这也是佛法和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所谓转依,就是一种实践,是对生命的转变!在唯识宗的修行中,转依就是转识成智,转染成净,将有漏、杂染的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的无垢识。从对空性的迷惑状态,转变为觉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