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心

"

《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

菩提心——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

菩提心是啥?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如果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

菩提心是啥?

其中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就拿一人去拉萨来说,首先他心里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同样,最初心里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相当于“欲行”,这就叫做愿菩提心。要去拉萨的人,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拉萨途中所需要的口粮、驴马等以后就正式启程上路。

菩提心是啥?

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力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

菩提心是啥?

在世俗和胜义两种菩提心当中,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心和行心。愿心可能很好理解,就是说“我发愿想去哪里”。行心指的是“你有这个愿望,你就具体产生行为”。愿心和行心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只有愿心没有任何行为,能否说他相续中产生了真正的菩提心?不敢这样讲,因为他只有发心却始终没有在任何行动中体现。可能有些人可能想:“我自己都是一个薄地凡夫,有什么能力利益别人呢?”其实,这指的是人的一个心态,而不是能力。如果,我们相续中真正产生了愿菩提心,心里真实产生了这种意乐和愿望的时候,必定会影响到你的行为,愿心必定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当然,表现在行为上跟实际能力也有些关系,有些人有智慧、有能力,愿心表现出来饶益他人的能力就强一些;有些人能力可能不是很强,表现出来就不是那么明显。

...查看更多
发菩提心的方法

经常有人说要发菩提心做大乘人。我是由衷的随喜赞叹。但是,大多数人发菩提心只是发了外表而菩提心的根本确缺失了。菩提,其实就是佛,又名自性清净心、真如。发“菩提心”,就是我们用来修行的五蕴身随学“菩提”,发起要做一个“菩提”的愿望。我们来看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怎么说的: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 《大乘起信论》说需要具足三个条件才算发菩提心,一是要如理正念真如法,二是要行一切善,三是要度一切众生。

发菩提心的方法

"如理正念真如法"。真如就是菩提,我们要保持正确领会真如这个法的念头,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就应该懂得真如(这里指的法身佛,非应化身佛)到底是怎样一个法。比如六祖慧能在开悟明心的时候脱口而出、描述的:本自清净、本无生灭、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等等。

发菩提心的方法

大部分的佛弟子发菩提心,只满足后两个条件,但第一个条件“如理正念真如法”却不知道,不能算是发起菩提心。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的发起,应该是因为第一个条件对“真如法”的如实领会,五蕴身随学菩提(法身佛)的体性而发起的。因为菩提,随时随地都在行一切善;菩提,随时随地都在度一切众生。所以,必须三个条件具足,才算是信成就发心,由此起算三大阿僧祗劫后必能成佛。也只有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之人才算是修行佛菩提道的大乘人。发心,就是发愿,只有大慈大悲的大愿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佛果。

发菩提心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多修行人发菩提心,确很少有人真的发起菩提心呢?这主要还是因为现在是末法时期,佛法的传播以及对佛经的诠释已经出现了各种变异的原因。佛法的传播和弘扬作为因缘法,有个必然的规律,那就是:生、住、异、灭。也就是无常的变异的,最终会消忘。佛教的传播分三个时期: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本师释迦牟尼佛于2000多年前在印度开创佛教传法,至今已经进入最后的末法时期了。

...查看更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心?

原文大乘正宗品: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心?

第一句译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心?

第二句译文:“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该如此发心,所有一切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界、无色界,有想天、无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会令其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涅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当中,却没有一个众生得以度化。”把这一品种分为两段,前一句讲了“世俗菩提心”,后一句讲了“胜义菩提心”。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心?

据堪布大师说:“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发愿求证无上菩提,就是世俗菩提心;而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体空,叫做胜义菩提心。”两者菩提心则意义不同。在堪布大师的书中说到,虽然发心度众生是菩萨在世俗中最大的责任,若没有这种菩提心,一切善根无从增长。但是,最终要明白:胜义中没有众生可度。

...查看更多
发菩提心的人是什么样

如果大乘行者(菩萨),不能正确理解佛法的真实含义,而生起偏离佛法的异见、邪见,或讲解宣传异见邪说者。比如说:大乘行者不要喜乐、志求涅盘,应该对涅盘生讨厌背舍的心,不必断除烦恼而应随顺烦恼,不应害怕生死、厌离生死,不应求大菩提,为了广度众生要经历无数劫流转六道,这种知见是背离佛法真实含义的邪知邪见,此见若生起、若接受、若执持、若弘扬,随便其一,即犯此戒。

发菩提心的人是什么样

佛教的真实含义应该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更应该亲近、志求了脱和圆满道,更应该勇于断除一切烦恼,更应该精勤于厌背轮回,了脱轮回的修行。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是为了让无量无边有情得解脱的人,所以他们断除烦恼、志求了脱的愿力和精勤力,要远远大于自了汉的声闻无数倍。

发菩提心的人是什么样

因为一个被烦恼困敷、自未了脱的凡夫,怎能解救他人的困苦于轮回的水火呢?所以只有强大的度众的菩提心、强力的痛厌轮回的出离心和志求了脱和圆满的精进力这种种正知正见,才能做到“于烈火中身不焚”一样,于娑婆世界弘法度众,或乘愿再来,圆满自己的弘法大愿。所以,类似以上的邪见邪说必须舍弃,因为它能使人颠倒,它能破坏修行的净命,它能使行人放逸懈怠,它能使人远离佛法正道、甚至现起恶行,故需慎之又慎!

发菩提心的人是什么样

如同依靠最殊胜的冶金原料可变成金子一样,已投生为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菩提心可以变为无价之宝的佛身,因而对于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应当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华严经》中云:“如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知而发菩提心之金。”如《入菩萨行论》中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查看更多
结语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