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果

"

业果,佛教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序》:考业果之幽微,则循復三世;言至理之高妙,则贯絶百灵。《旧唐书·王縉传》: 縉 弟兄奉佛,不茹荤血……每对扬启沃,必以业果为证。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一折:自从这个忍字在手内写,今日个业果眼前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前身。

业果——佛教用语,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

业果——佛教用语,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

业果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业果很多修行佛法的人是听说过的,但是你要问具体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特征,很多的人也不是非常的了解,那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吧!

业果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1、业不可改变

善因只会产生乐果,绝不可能生出恶报;反之必然。

2、业会增长变大

正如一粒种子能长成大树一般,一个微不足道的因,其果可以十分严重。比如用手残忍地捻死一只蚂蚁,这种杀生的恶报会很大。因此,应决心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业果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3、未作之业不可能结果

如在一些打的自然灾害中,数千人丧生,偏偏却有人少数人大难不死,这便是因为他们未作能衍生该果的业因,因此决不会承受这个果报。

4、已作不业不失坏

一旦业因种下,便不会随年月而消失,哪怕过了千千万万年,一旦遇到合适的外缘,它仍然会结果。

业果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体会佛法中的内容 ,以及让我们知道如何缓解自己的业果,师兄是可以去多多的学习佛法,感悟经文中的内容是什么,这样我们能够学习到的内容才会更加点的多。

...查看更多
如何理解业果

业果是佛门中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也是很多修行佛法人想要探讨的问题之一,业果会在每个人身上体现,那么有些人就想要知道究竟什么是业果,能不能避免?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如何理解业果

(一)业是啥?

大家学佛都经常提到“业”这个东西,那么业到底是啥呢?这个概念仔细推究起来挺麻烦,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是有人把我们所有的行为(造作)叫做业,比如身业、口业、意业都是业。

二呢,所有的行为都是会产生一定的力用的,这由行为所产生出来的力用叫做业。

如果把行为叫做业呢,业的力用就叫业力;如果把行为产生的力用叫做业呢,行为就应该叫做“行”,而不能算做业了。

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把行为产生的力用当做“业”的,因为我们的最后得到的果报其实更取决于这个力用。我们常说业有善业、恶业和不记业,如果不从业的力用角度来分析,只从事相和行为上如何判定善、恶、不记的话呢,比如你在大街上看见有个大人在打孩子,你觉得人家造恶业了,要是喜欢拿耗子的话你肯定会上去指责人家。

但是人家说了,“这是我自己的孩子,刚才摔了个跟头,我给拍拍土呢,管你啥事?”所以说,单从行为和事相上是不能判定业的善恶不记的。

那么业的善、恶和不记该如何来判断呢?应该从与行为相应的发心或者说意念上来判断。善恶有两个层次,一是世间的善恶,一是出世间的善恶。还是用打人来说吧,你要是为了打劫而去打人,那就是世间恶;如果是为了孝敬老人给父母捶腿敲背,就是世间善;你如果为了阻碍和干扰人家修学佛法而动手,就是出世间恶;

你如果为了帮助人家在佛法上进步而打他,那就是出世间善了,象禅宗许多祖师都喜欢抡棍子打人就是这种情况哦。业力的善恶和不记是应该这样来划分的。

当然关于业的概念还有很多方面的阐述,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二)啥是果?

刚才我们说了,业最好理解为是一种力用,而不要理解成具体的行为,那么果呢?果最好也别完全理解成具体的事相。我们常说善业感召来乐受,恶业感召苦受,不记业感召的就是不苦不乐受了,也叫舍受。苦受、乐受和舍受都只是各种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依附在具体的事相和行为中的,但并不等同于具体的事情和行为本身。

比如俺吧,俺还不到一岁就得了老年痴呆症,后来用开水壶洗脸又毁了容,在傻和丑两项指标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何理解业果

在旁人看来,这还不惨绝人寰啊?

这得造多大的恶业才能苦到这份上啊?但是俺没觉得苦啊,因为痴呆,所以俺从小就被人夸赞,都说俺忠厚老实纯洁善良和蔼慈祥,俺每次听到这样的称赞都很快乐;因为丑,俺从小就特招人喜欢,周围的女同学随时把俺照片藏身上,一旦碰上坏人抢劫,拿出照片来一晃立刻就把劫匪吓跑,所以都叫俺实力派;男同学也随时带着俺的照片,有时候喝酒喝多了肚子里难受还吐不出来,掏出俺的照片看两眼,马上就呕的精光,因为经常有人拿着俺的像片呕吐,所以大家也把俺当成呕像派。

虽然没涉足娱乐圈,但是俺身兼呕像和实力两大派,也觉得很高兴,很有成就感。所以这肯定也就不是以前造的恶业感召来的苦果了吧?

现在很多人觉得生活富裕的人就是善报,贫穷的人就是恶报,其实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富裕不一定会有乐受,贫穷也不一定就是苦受哦。

所以要了解业力和果报的关系,必须还是要从其内在的作用和感受上来思考,而不能简单的认为某事是因,某事是果,这样很机械的讨论因果,其实是乱谈因果,乱谈因果造成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哦。

(三 )如何面对业果?

既然知道了业力是一种力用,果报是一种感受,那么我们该如何来面对业果呢?有人说,简单,我们把业都打打包背着去极乐世界就是了嘛,到了那疙瘩就不用再受果报了。这话听起来挺诱惑人的,但是靠的住吗?

虽然俺老年痴呆,但是俺也觉得靠不住。你想啊,极乐世界如果是个纯有乐受没有苦受的地方,那你能去享受这些快乐,也肯定应该是你造了无量的善业感召来的才对啊。

总不能你没造啥善业尽造恶业了,临死的时候把所有的恶业都打包,装成几十吨的集装箱,然后打电话给西方接引办公室,让派人来接你,一会观世音菩萨飞来了,看看你的大箱子,很无奈也很无辜的告诉你,“大德,您的业背的也忒多点了,俺们那疙瘩的七宝池里目前还没特大号的莲花,装不下您哪,要不您委屈下,先去地藏王菩萨那疙瘩住个几劫,等啥年月有了特大莲花,咱再来接您,您看中不中啊?”还没等你考虑中不中呢,地下钻出小牛小马给你背起行李,老黑老白拽住你俩胳膊,就把你拉到下面去做地下工作者去了,到时候,你找谁哭去?

所以啊,要是存侥幸心理,想逃避业果,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佛法的学习和修行,增强自己的福德和智慧,然后勇敢的面对业果。如果你的福德增强了,那么你承受恶业感召的苦果的能力也就增强了,比如你前世曾经用嗔恨心打过人家一拳头,这世该你承受一拳头的苦受了,恰巧这一世你福报小做了一头蚂蚁,受人家一拳头的力就成了蚂蚁酱了,但是如果你福报大这一世成了一头大象呢,受人一拳头力,就当挠痒痒了嘛。

果报是不能消除和改变的,但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承受果报的能力,这能力就是福德和智慧。

所以呢,还是得要有智慧,如果你通过学佛具备了一定的智慧,那么苦受现前的时候,你就会很坦然的接收,并且由此能够体悟到人生的苦、无常、无我,这样你所受的苦就成为了你趋向解脱的逆增上缘了。

我们想想佛陀他老人家做王子的时候,游四门看见别人生病,看见小鸟吃虫子,就能深切的体会到众生的苦难,决然毅然而突然的出家修道去了,这是多大的智慧?

再说说俺吧,俺有时候痴呆发作了,忘了戴消防面具就出门了,刚一出门,就听见大街上咣咣咣咣,发生十多起连环追尾事故,交警大队长看见俺都哭了,闭着眼睛痛心疾首的对俺说:“大哥啊,俺知道长的丑不是你的错,但是你明知道自己长这么丑还出来吓唬人,可就太不应该了吧?

做银要吼道,要懂点八荣八耻,对吧?你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构建和谐社会呢,你往大街上一溜达,这社会可咋和谐啊?”俺说那咋办,你总不能让俺去死吧?他咬牙切齿的说,“死了倒太便宜你了,我看你还是去剃头做和尚去得了!”于是俺就出家做和尚了,你看同样是出家,但是俺和佛陀的差距,得差多少亿光年啊?

(四)总结一下

啰嗦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省得因为俺脑子混乱让大家看不明白:

不要把业单纯的理解成具体的行为、事相或者思想,要知道业是由此产生的一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才是感召果报的直解原因。业力是善是恶还是不记,主要是由发心、意愿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外在的表象。不要把果报单纯的理解成具体的事相或者境况,果报是乐受、苦受或者舍受,当然这些感受是依托在一些事相中的。不要把某某事当做因,把某某事当做果,这样是对因果的胡乱猜测,后果很严重哦。面对业果要通过努力的学习和修行佛法,提高自己的福德和智慧,来勇敢面对业果,而不要企图逃避哦。

如何理解业果

当我们能够坚持的去体会佛法的时候,就是可以知道什么是业果,以及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能够坚持的学习佛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自己的烦恼。

...查看更多
哪些业果会在今生成熟

很多的人都是知道业果的,也知道是种因得因种果得果,所以自己种善因就会结善果,那么有些师兄就是想要知道哪些业果会在今生成熟呢?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哪些业果会在今生成熟

这主要是看你造业的对境是否殊胜,以及发心动机是否强烈。如果是三宝所依等福田,这属于殊胜的对境;或者有强烈的动机——善或恶,就会在现世中成熟果报。

有些业的果报本来不会在今生成熟,但是由于对境非常殊胜,也会提前在今生成熟。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是一名比丘,当时他也是名门望族,长大后出家,而且学修有成,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比丘”。有一次僧众内部出现争端,三藏比丘没有办法平息,却由一位持藏比丘调解平息了。

这位比丘是持经藏的比丘,做的事情也是值得随喜的,平息了僧众的争端,是很殊胜的对境。但那位三藏比丘生起嗔心说道:“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端。”由此而于现世中变成了女人。没有经过转生,而是在现世当中直接活生生地变成了女人,并且后来于五百世中,连续投生为女人。

哪些业果会在今生成熟

还有一则公案,是以意乐的差别而变成顺现法受业的。从前,甘嘎国王的一位名叫龙瓦的太监问一个赶着五百头牛的人:“你要做什么去?”那人回答说:“将这些牛阉割。”他听后生起悲悯之心,将这些牛从那人手中救了下来。他放生的举动,怀着强烈的悲悯心,动机特别殊胜,因为这个善根,结果那一生中男根就恢复了。

这里用了两个公案来说明现世现报的情况。比如遇到一些殊胜的对境,会成为现世现报的;若自己的起心动念特别强烈,也会变成现世现报。无论善业恶业都是如此。

很多人修行都希望善业能够现世现报,恶业不要现世现报。所以我们做善业的时候,尽量选择殊胜的对境,尤其是要调整自己的发心动机,让发心变得强烈。如果烦恼习气牵引,不得不造不善业,也不要在殊胜的对境面前造,并且要调整自己的发心,不要以太强烈的贪嗔痴去造,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善业在今生成熟。如果通过修行,将不善业忏悔清净,就可以彻底消除转生恶趣之因。

哪些业果会在今生成熟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多的做善事,这样我们才会得善果,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师兄也是可以多多的做善事,可以参与经书助印和放生活动,这样都是做善事。

...查看更多
业果到底是什么

业果是很多修行佛法的师兄都知道的,那么有些人就想要知道业果究竟是什么,对我们的伤害和影响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相信的了解吧!

业果到底是什么

来自:佛光大辞典: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

佛教伦理的因果律是一种必然的伦理律令、伦理规则,这一律令在佛教经典中得到反复申述,如《中阿含经·思经第五》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瑜伽师地论》亦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等等。

在《三报论》中,慧远引佛经宣称:“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7 〕业有三报,生有三世,慧远这一善恶因果报应、轮回转生的说法,使因果报应理论更能自圆其说,特别是能解释业报反常的现象,弥补了中土传统报应论的不足,也弥补了中土传统报应论在解释社会诸种不平等现象时的无能为力。

中土传统报应论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和现实存在着显明的矛盾,所以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和责难。汉代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就责问,伯夷、叔齐二贤,为仁义而饿死,却有何善报之征?

业果到底是什么

东汉王充以性命自然说反对善恶报应说,从反面给报应论者提出了如何使自身理论更为精致,更具欺骗性,更能自圆其说的课题。

佛教善恶果报论得到中土社会广泛的肯定和青睐,也遭到各方面的反驳和责诘。如南朝宋代的思想家、无神论者何承天(公元370年—公元447年)就公开反对善恶报应论,他以现实生活中“鹅食草被宰,燕食虫见爱”的事实,阐说佛门善恶果报论不可信。其《报应问》认为佛教的善恶果报并无事实根据,只是劝人为善的方便权教,而南朝宋僧人慧琳正是看中了佛门果报论在方便教化方面优于中土伦理的妙用:

黑曰:“周、孔为教,正及一世,不见来生无穷之缘。积善不过子孙之庆,累恶不过余殃之罚,报效止于荣禄,诛责极于穷贱。视听之外,冥然不知,良可悲矣!释迦关无穷之业,拔重关之险,陶方寸之处,宇宙不足盈其明,设一慈之救,群生不足胜其化。叙地狱则民惧其罪,敷天堂则物欢其福,指泥洹以长归轮回,梵文Samsara, 即指业的主体或生命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流转,它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之一,〔3 〕佛教对之加以吸收改造而成为其宗教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在佛教看来,由于主体善恶业力的作用,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断流转、转生于六道(六趋),这六种转生的趋向是: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如此生死相继、因果相依,如车轮运转,便形成业报轮回。业报轮回思想给人以这样的伦理承诺:今生修善德,可来生至天界,今生造恶行,来生堕入地狱。止恶行善是出离三界、摆脱轮回的必由之径。

业报轮回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佛教伦理的“因果律”(Causality,因果的梵文为 hetuphala),即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产生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以伦理学的眼光看,因果律是以业力为中心,强调道德行为的主体与道德存在主体的一致性。我们认为,佛教伦理意义的因果律,与哲学意义上的因果辩证法不同,它不是陈述的“凡果必有其因”,而是陈述的“相同的原因造成相同的结果”,这一命题很容易被科学或常识证伪,但在宗教伦理意义上,它是一种铁定的信仰的规则,没有任何真假值,并决定着宗教生活中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换言之,既规定着人们是作恶还是从善,也对人们的苦乐处境作出宗教伦理的解释(今世苦果源于前世的恶业,今世的善业可感后世善果)。

佛教伦理的因果律是一种必然的伦理律令、伦理规则,这一律令在佛教经典中得到反复申述,如《中阿含经·思经第五》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瑜伽师地论》亦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等等。

业果到底是什么

为了我们能够消除业果,是可以去多多的做善事,或是在诵读佛经,增加自己的福德和功德,这样我们就是能够减轻自己的业果,让我们的生活能够更加的顺利,同时也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烦恼。

...查看更多
结语

业果的由来,皆因杀生、偷盗、淫欲三者为根本。有这种因缘,所以业果就相续不断,没有停止的时候。业果相续支持众生相续,众生相续支持世界相许,世界相续又支持业果相续,周而复始,无有停歇。要停止业果相续,便要如法持戒,专诚修行。唯有了脱生死,不再轮转于生死海中,方可脱离业果系缚,求得自在解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