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佛禅

"

四祖提倡的念佛禅与我们所说的修净土宗的念佛有所区别。净土宗的念佛是已经选定了一佛,而且在念这一佛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以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净土。这就是我们修净土宗的一个根本目标。四祖道信禅师的念佛禅,是要我们自己来确定究竟是念哪一佛。你念释迦佛也行,念阿弥陀佛也行,念药师佛也行,念阿閦佛、成就佛都可以。

念佛禅——即东山法门,它起源于道信,完成于弘忍

念佛禅——即东山法门,它起源于道信,完成于弘忍

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道信禅师根据《观无量寿经》的教诲阐述了心与佛的关系,直接了当,完全把中介物都排除了,使我们的心当下就能够超越,超越到与佛平等,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知道“心是心作”的道理,那么诸佛的法身就能够进入到我们一切心想当中。 我们就能够真正达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念佛禅到此可以说就达到了炉火纯青、进入三昧 的境界了。那时我们马上就能够知道,佛就是心,心外更无别佛,心佛同体,自己就能够圆满地体会到与佛无二无别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心作心是”的境界,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这五个条件是什么呢?

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心体是什么。要知道心体,这是一个见地问题。我们每个人的心,体性清净、体与佛同,这就是我们心体的本质。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本质别处去找佛,可以说了不可得。第二要知心用,知道我们的心由体起用。心体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作用就是在起作用的时候又寂然不动,这就是心体的作用。如果说在起作用的时候,心动起来了,不是寂而常照,而是心地起波澜,那样一切妄念就会浮出来。只有在起作用的时候又能够保持寂静,这样一切惑业才能够变成真如佛性,一切烦恼才能够转化成菩提。

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第三要做到常觉不停。觉性、觉照要保持,不能够有间断。佛的法界是什么呢?佛的法界就是一实相。我们能够明白一实相,我们的身心世界就与实相相应。与实相相应了,就是常觉不停。第四要常观身空寂。空寂不要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四相皆空,使我们的身心世界以及一切妄念处在一种空寂的状态之下。

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第五要守一不移。守一不移是一个方法问题,这个方法就是不能转移目标。一旦转移了目标, 我们就难以做到一行三昧,就难以达到一心不乱的状态。所以要守一不移,不管是动还是静,都能够使我们学人明见佛性、早入定门。关于守一不移的要求,我下面在讲方法的时候再作稍微展开。这就是四祖道信禅师教导的念佛禅,也就是道信禅法的功夫。他的功夫就是念佛禅,就是一行三昧。

...查看更多
念佛禅:四祖禅法

四祖禅的思想很丰富,如果逐条拿来讲必然会抓不到重点,没有特色。四祖所讲的禅法,大家一听可能会感觉到很亲切,或者感觉到有一点惊奇。四祖所提倡的是“念佛禅”,就是《文殊说般若经》里讲的“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实际上是“念佛禅”。四祖提倡的念佛禅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修净土宗的念佛有所区别。净土宗的念佛是已经选定了一佛,而且在念这一佛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以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净土。首先是《楞伽经》第一品“一切佛语心品”。“一切佛语心品”,禅宗人的去理解和我们现在的人去理解有所不同。本来“一切佛语心品”是第一品,禅宗的人把它理解成了诸佛心第一,第一品就是把佛心——诸佛的心看做是第一位。所以根据《楞伽经》来确定了念佛禅的一个理念:诸佛的心是第一位的。诸佛的心也就是众生的心,众生的心也就是诸佛的心。

念佛禅:四祖禅法

第二个根据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般的就叫《文殊说般若经》。这部经主要是讲“一行三昧”,三昧是什么意思呢?三昧或者叫做定、正定、等持。等持的意思,就是要使定和慧平等地保持。因为三昧不完全是定的问题,一定还有慧做基础,有慧做先导,那么定和慧之间基本上要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我们平常致赞某个人做某件事情真正恰到好处,就说他深得此中三昧。这是三昧的引伸意思,但是由此也可以说明三昧的重要性。《文殊说般若经》上面讲的一行三昧是什么呢?就是说“即念佛心是佛”。念佛的这个心当下就是佛,当下就与佛一体,与佛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我们的妄念就是凡夫。为什么说念佛心就是佛呢?念佛的心就是觉悟的心,妄念就是凡夫的心。

念佛禅:四祖禅法

一行三昧的基本要求就是,我们要明白和相信念佛的心就是佛,在此前提下“系念一佛,专称名号”。这与净土宗持名念佛有相同的地方,所不同的是一行三昧没有指定念哪一佛,而修净土宗则专念阿弥陀佛。在“系念一佛,专称名号”的时候,要“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这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面讲的道理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选择一尊佛,并知道这尊佛是在哪一个世界,他的世界是在什么方向。比如说我们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你就选择面向西,端身正坐,并且能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来称佛名号。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可以见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这就是一行三昧称一佛名、念念相续的基本要求。

念佛禅:四祖禅法

在这当中,念佛禅也有一些必须做到的步骤。比如说我们要修一行三昧、修念佛禅,首先要 “端坐念实相”。什么叫端坐念实相呢?就是通过忏悔我们以往身心的过失、罪过,使我们的身心获得清净,然后进入佛的世界。四祖用《普贤观经》的四句话教导我们“端坐念实相”,将我们的身心来一次彻底的洗刷,使我们真正能够以清净的身心进入到佛的世界。《普贤观经》中的四句话是:“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念实相就是要观一切法空, “观一切法,缘生而性空”。能够观一切法缘生性空,就可以从根本上使我们的身心净化,因为观到缘生性空、观到诸法实相,我们所有的执著都能够破除。执著破除了,我们就不会继续起惑造业。

...查看更多
念佛禅的根据和要求

四祖道信(580-651)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关键性的人物。道信继承了他以前的各种禅观思想和修行的方法。他的思想很丰富、很重要,是禅宗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道信继承了自达摩以来用《楞伽经》印心的传统,又开启了以《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为修持法门的新绪,直接影响了五祖弘忍“东山法门”的肇启和六祖惠能“曹溪顿教”的崛兴。

念佛禅的根据和要求

1、念佛禅的根据:

(1)《楞伽经》:诸佛心第一;

(2)《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该经要求修一行三昧者要“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念佛禅的根据和要求

2、念佛禅的要求:

(1)依《普贤观经》提出“端坐念实相”, 即念实相佛: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2)依《大品般若经》提出“无所念者,是名念佛”。即此“念佛之心名为无所念”。因为“离心无别有佛,离佛别无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3)念佛要攀缘不起,泯然无相,平等不二;

(4)排除能观之心与所观之佛,要令能所之心不起,一切诸缘不能干扰。念佛禅即是安心法门。

念佛禅的根据和要求

3、总结:依《观无量寿经》揭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旨:“诸佛法身,入一切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并说:“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要达到“心作心是”的境界,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1)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

(2)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

(3)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

(4)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

(5)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查看更多
念佛禅与佛七的区别

念佛禅与佛七最大的不同,在于无相或是有相。佛七,要求感应、要回向愿生西方净土,可以观像念佛,也可以观想念佛,所以绝对是有相。念佛禅则是无相,它不求感应,甚至连这种念头都不要有。「念佛禅」是用念佛的方法达成禅修的效果,它的方法其实与佛七相同,就是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没有其他复杂的方法,这就是一门深入。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听着大家念佛,渐渐地身体和环境都是一句佛号,没有妄念,只有佛号;即使是与佛号合而为一,还是继续念佛。念佛禅与佛七最大的不同,在于无相或是有相。佛七,要求感应、要回向愿生西方净土,可以观像念佛,也可以观想念佛,所以绝对是有相。

念佛禅与佛七的区别

念佛禅则是无相,它不求感应,甚至连这种念头都不要有,即使真的看到佛、莲花、菩萨或是听到声音,也不要执着它、在乎它、留心它,就装作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某次佛七,有一位菩萨,她说自己每念一句佛号,身上就长出一朵莲花,结果念着念着,浑身都是莲花了。我问她:「你看得到吗?」她说:「我看得清清楚楚。」我又问她:「眼睛是睁着还是闭着?」她说:「睁着!」我就说:「那你再念念看,让我看看莲花。如果其他人也看得见,那是感应、神通,是瑞相,但与解脱不一定有关系;但如果只有自己看得到,那就是心相,是从心里、头脑里出来的。」念佛时,身体有什么感受或闻到什么味道,是正常的,有时甚至会闻到死尸臭,因为有很多灵界众生都会来这里听闻佛法。此时念佛就好,不要在乎它。假如是瑞相,很好,但是不要执着它,念佛的目的不是为了得瑞相。

念佛禅与佛七的区别

过去我们每次打佛七,油灯上都会结出许多舍利花,至今都还供奉着。后来因为好多人在休息或过堂时间都会跑去看有没有结舍利花,是大是小?是什么颜色?而我们不希望用灯花舍利来诱惑人、干扰人,所以就不再点油灯了。其实这没有什么,只要一心念佛,就会有灯花舍利,那只是一种感应。总之,「念佛禅」是用念佛的方法达成禅修的效果,它的方法其实与佛七相同,就是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没有其他复杂的方法,这就是一门深入。时时刻刻想到,现在念的是一句佛号,不要想刚才有没有打妄想,也不要想等一下会如何,这些念头通通不要有,不断地「现在念佛」、「现在念佛」。之前我已经说过,念佛的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用现在心,现在这个时间的心,不要跑到刚才,也不要跑到未来。既然是来参加念佛禅七,从进入禅修道场开始,就应该把过去及道场之外的一切,还有刚才发生的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全部割舍放下,只有专心念阿弥陀佛。

念佛禅与佛七的区别

此外,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念佛禅不是要念到「入定」。「入定」就是自己没有在念佛了,心很安定、很安静,没有杂念妄想,甚至于身体不见了,环境也看不到了。而是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听着大家念佛,渐渐地身体和环境都是一句佛号,没有妄念,只有佛号;即使是与佛号合而为一,还是继续念佛。若兴起「自己究竟是谁」的疑情时,就可以开始参话头,参「念佛的是谁?」。当话头参得没有力量时,回到身体又是身体、环境又是环境时,这时就老老实实地再念佛号。所以,念佛禅以念佛为根本,如果在念佛禅七中,一次话头都没有用上,也没有什么关系。

...查看更多
结语

念佛禅自四祖道信禅师开始弘扬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传承于禅宗北渐一脉。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 。当年弘忍禅师曾叹道: “东山之法, 尽在秀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