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初识佛法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主页/ 初识佛法须知/ 文章正文

日本两位顶级书法家都从唐朝学的笔法,唐人为何这样厚待日本?

导读:日本两位顶级书法家都从唐朝学的笔法,唐人为何这样厚待日本?日本书法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平安三笔”——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他们是自日本派遣唐使全面学习传播中国文化以来,日本书坛最顶尖的三个书法...
日本两位顶级书法家都从唐朝学的笔法,唐人为何这样厚待日本?

日本书法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平安三笔”——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他们是自日本派遣唐使全面学习传播中国文化以来,日本书坛最顶尖的三个书法家。启功老先生认为他们的书法成就,可以与中唐以来的书法名家论短长(“羲献深醇旭素狂,流传遗法入扶桑”)。

遣唐使

这三个书法家的成就,都与唐朝的书法老师有着密切关系。“平安三笔”中,空海与橘逸势都是从中国学到的笔法,而嵯峨天皇则是跟空海学的笔法。日本两位顶级书法家都从大唐学的笔法,那么,唐人为何这样厚待日本?

一 保密作风盛行的中国书坛

了解书法史的人多半熟悉,书法在历史上是个非常保密的行当。很多书法家得到书法后,都秘不外传,就连亲友、父子概莫能外。

嵯峨天皇

据说,三国时期的宰相钟繇年轻时,求看朋友的蔡邕的笔法不得,气的“槌胸呕血",服下曹操所赠的五粒灵丹后,才保住性命。等朋友死后,终于“盗发其冢”,得到了《蔡伯喈笔法》。

钟繇《墓田丙舍帖》

王羲之12岁时,将父亲把藏匿在枕头里的前代“笔法”偷出来,“窃而读之”,结果书品大进,老师卫夫人吃了一惊。王羲之晚年,决定把笔法传给儿子,但是也是慎之又慎,反复告诫儿子王献之“(《笔势论》)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为得到王羲之的笔法《指归图》,欧阳询花了“三百缣”的高价;为了学习书法的决窍,颜真卿曾两度辞官拜张旭学书;为学到书法家王鸿绪的笔法,清朝的张照竟躲在王的楼上,透过楼板缝隙偷看其写字……古人为求“笔法”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二 对日本慷慨的不可思议

由于仰慕大唐文化的繁荣灿烂,日本大量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书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学习项目。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向保密作风盛行的中国书坛,竟然对日本大方的很。

空海

空海和尚(774-835)号称“日本的王羲之”,它是日本最有名的书法大师,他30多岁到中国学习,书法成就巨大,因书法成就突出而被尊称为“五笔和尚”。(电影《妖猫传》中出现过)

空海《金刚般若经开题残卷》

空海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驻长安学习中国文化,806年回国后创立佛教真言宗,并引领了日本书法的发展潮流。空海在唐朝时,向韩方明学习笔法。韩方明是“草圣”张旭的再传弟子(他跟张旭弟子崔邈学的笔法),“书圣”王羲之的第十三代传人。所以,空海可以算是王羲之的第十四代人。空海认为自己墨法未精,但笔法已成。他说:“余在中国时颇习骨法,今于墨法虽未得之,而稍觉规矩。”

橘逸势《伊都内亲王愿文》

与空海齐名的橘逸势,则是与柳宗元学习的笔法。日本木本南邨在《弘法大师空海与书法》一书中记载,橘逸势(782年-842)在中国的书法老师是柳宗元。柳宗元也是张旭的再传弟子,柳宗元的书法老师皇甫阅,是张旭弟子徐浩的门徒。卢槜在《临池诀》中记载:“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

橘逸势书法

橘逸势出身名门,在中国学了汉、古琴与书法等文化。橘逸势风流倜傥、潇洒不羁,汉学造诣颇深,被唐人称为"橘秀才"。后来,在日本嵯峨天皇死后发生的承和之变中,橘逸势无辜牵连,流放途中病死。仁寿三年(853)文德天皇为他恢复了名誉,并追赠从四位下的品位。

三 唐人为何对日本人这样大方

除了善等遣唐使外,唐人还积极主动地传播唐文化。据说鉴真和尚甚至瞒着唐政府,六次东渡,还将王羲之真迹带去了多幅!那么,唐人为何这样厚待日本?窃以为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竞争关系弱。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中国因为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所以,书法家们相互保密,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书法秘诀。正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相比较而言,对异邦传书法就少了这么多顾虑。唐僧求取佛法时,印度的戒贤法师也慷慨传教,应该也有这层原因。

第二,日本运气好。

王羲之的笔法长期只在家族内部流行,不予外传。但是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因为出家没有后人,于是将笔法传予了徒弟虞世南,从此笔法外传。卢槜在《临池诀》中记载:“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

张旭

书法从虞世南到陆柬之,再到陆彦远,再张旭。之后开始枝开叶散,张旭传有傅滉、徐浩、颜真卿、魏仲犀、蒋陆、野奴、崔邈等人,笔法的外散为日本人得到唐人笔法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三,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

清学者李恕古说:“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对于喜欢追求“三不朽”的古人来说,收徒扬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是一个常见的喜好。胡适就曾因李敖才干不凡,想将其罗织为门下弟子。空海及橘逸势才智不凡,很有悟性,空海学颜鲁公、橘逸势学习柳公权书法都颇见功底,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韩方明及柳宗元才爱惜人才,不吝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