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传播与发展/ 文章正文

感恩所有的相遇

导读:感恩所有的相遇最近学习了《略论》的“破斥二种妄见”。主题很清楚,但是学第一遍时,真的感觉有些绕。...
感恩所有的相遇

最近学习了《略论》的“破斥二种妄见”。主题很清楚,但是学第一遍时,真的感觉有些绕。

到底在讲什么?很无头绪,原文也读得磕磕绊绊,毫无感觉。

第二天,静下心来,再打开视频逐句逐段地跟着导师学习。上午看了一半的视频,下午继续,这第二遍看下来突然莫名地感动。试着去明白每句话的涵义,每个段落的大意,然后用起了小时候的分段方法,总算把这一课的脉络梳理清楚了。随着这份清楚,也愈加感受到导师的用心良苦,苦口婆心。哎,导师真是不怕累,讲得那么细致,不嫌弃我这种混沌、鲁莽、急躁、愚痴的人。

宗大师先引用了三个经论来讲述观察修和安住修缺一不可,而导师要把三个经论解释一遍,又要把宗大师的解释再为我们详细解释一遍。逐段、逐句地讲解,有时还把关键词语拿出来反复讲解,就怕我们现代学人看不懂、没耐心、理解偏了。正面、反面论证,再举例说明,又结合自己的学修心得来阐述,这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多多安住在这本经论上,令学佛真正有所受益。

《略论》原文就那么一本小小的册子,导师的《略论讲记》,是厚厚的上、中、下三大本。须知,《略论》本是宗大师为方便当时的藏地信众修学而写的纲要书;而处于高科技飞速发展时代的我们,却仍嫌《略论》难学。现代人真是心如野马狂躁不羁,慧根浅薄。我也是如此,虽然也是读过书的,其实如一介莽夫而已,还自我感觉良好,一堆我慢、贪嗔。如果没有三级修学,没有导师详细到每一课的音频、视频讲解,靠自己看经论学佛,是根本坚持不下去的。可能翻两页就不看了,刷手机、购物去了。

单以“破斥二种妄见”为例,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导师绵密的心思和无限的发心。回顾自己的求学、自我成长,真的遇到过很多恩师。实际生活中的恩师、良师更是很多,无尽感恩,每逢教师节都要去看看我的恩师们。此外,一直认同一种说法,每个人的成长中,也会遇到一些你精神家族的成员,精神思想的导师,带给你生命的成长,我也很感恩之前的所有相遇和亲近。

导师是我至今遇到过最好的老师。这份无漏的爱,这份发心、这份愿力真的如菩提之光般的温暖、朗照透彻、明亮通达。他辛苦地弘法布施,不图你回报,也不需要你付任何学费,他只有一个目标:你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也不断提醒你,你学佛的初心是什么?要不忘本心。

思惟这份殊胜,我想起了最早和导师的渊源。于是,翻看了自己老早以前的QQ日记,2011年7月11日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跟随徐钧老师学习自体心理学、学习正念。说实话三天的正念课,因为心没有定,学得很潦草。徐老师讲课中说起自己是戒幢佛学院的特约研究员,心理界的大咖和法师们会举行佛教心理论坛(后来我在西园结缘了几本《在人间》,读到佛教心理论坛上曾经膜拜过的李梦潮、张沛超、吴和鸣等人的发言,虽然看不懂却感觉很精彩,那是智慧的碰撞和对话。)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西园不只是园林,更是寺。第一次听到戒幢佛学院,还有济群法师。徐老师讲课中会带到自己和法师交流的内容,心理学和佛学的对话。

翻看之前的日记,当时对正念的学习作了记录,还想到自己听课时,是多么羡慕徐老师能够和法师进行交流切磋。佛学院,想来也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进入的,只有心理界的大咖们才有机会可以与之论道。

2011年7月跟导师的缘分仅限于第一次听说,朦胧地羡慕而已。后来继续学习心理学,参加各种培训,也结识了很多可爱的学心理的朋友,她们有些后来也开始亲近佛法了。

直到有一年,我代替一个报名后却无法参加的朋友去参加西园的一日禅活动,那天的景象至今还记得。宗净法师带领我们一日禅,在三宝楼的大殿里,打坐练习。那份安静,难以名状。中午在还是旧仓库简陋的宿舍里睡的午觉。止语一天,手机关机一天的感觉超好。还有用斋时,现在想来就是食存五观,宗净法师带领我们,观想一粒米从播种、收割一直到你眼前的碗里的经历。于是,每一粒米饭都值得去细细品味和珍惜,第一次觉得白米饭都是那么好吃,那么来之不易。

一日禅的记忆至今难忘,对西园更增添了一份亲近。后来还推荐了至交好友J也去体验一日禅,回来和她交流,她说,在大殿里打坐,当时外面正值暴雨,里面安静如初,她的感觉极好。待到用餐五观时,从来没有过的,竟然一边吃饭、一边眼泪刷刷地默默流下来。

西园,就这样在心中更亲近了。但是,一直觉得佛学院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进的。很羡慕,然而距离自己很远。其一,我不是男儿身;其二,我也不可能来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其三,更不知道那时还有一个三级修学可以面对普通人开放。既然没有学佛的机会,就继续在自己的“后花园”里慢慢看书,翻阅一些僧人的传记;带领家人参加一些慈济的活动。

时间到了2018年初,一个学心理的朋友L找我午后聊天聚聚,然后她郑重地告诉我,她在学佛,在西园。一下很欣喜:“快告诉我怎么去?”后来,我要求插班去听课。连续两次,在西园的教室里,这种能进入到神秘的寺庙学习佛法的殊胜,至今还记得。

能踏入佛门圣地,作为女众,别提多么殊胜了。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样的机会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再加因缘所致还可以住在这里,一直以来自己想要的学佛机会终于来了!感谢西园把这扇大门打开,感谢导师把佛法普及给大众。

2018年7月5日是我开学的日子,那天,台上主持的正戒师兄说,这是你的另一个生日。我记住了这个生日。现在我已经进入同修班了,一年零八个月,似乎已经忘了当初进入同喜班的每次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时间让过去的一切变得遥远了。但导师已不再陌生,如家人般亲切、熟悉。熟悉的面容、熟悉的声音,以及文字背后、音像后面那份熟悉的发心。一直想记录下这份再次的感动、感谢。

以依止法为例,怎么修止和观?观,就是思惟、观察、抉择、判断。宗大师说,对善知识的信心,要通过不断观修善知识的功德来成就;要“殷重无间”地不断忆念,修依止心;要每天忆念上师的功德,用自己的恭敬心代替不恭敬心;要警醒自己,凡夫心的两个最大特点:喜新厌旧和找别人的缺点。

每一种心行都是培养起来的,对善知识修习恭敬也是同样,最初可能只是好感,这就需要不断思惟。“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应如是思惟。应不断想着他的优点、他的功德,才能将好感转化为恭敬,并成为强大的心行力量,此为观。

而当自己的心行已经调整到对善知识生起了恭敬心,那就是把心调整到了准确频道,也就是调到位了,就不必再调,熟悉这种心行,让它的力量壮大就可以了。此时再做什么,就反而多此一举了,安住于此,就是止,止的时间长了就是定。

安住于三级修学,安住于对导师的恭敬心中,真诚、认真、老实地按照导师的开示去好好修学。一年、两年、八年、十年、乃至老死,这份对导师、对善知识的恭敬心如果一直在那里,并落实到心行,那就是定了。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门,很重要的一门——依止法也就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