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主页/ 金玉良言/ 文章正文

心至善,言至礼,道儒佛的结合让康熙笑看天下

导读:心至善,言至礼,道儒佛的结合让康熙笑看天下康熙早年信奉孔孟之道,对佛道持排斥态度,“朕生来不好仙佛,所以向来尔(日讲官)讲辟异端,崇正学,朕一闻便信,更无摇惑。”随着政治经验的增加,和对佛老的了解...
心至善,言至礼,道儒佛的结合让康熙笑看天下

康熙早年信奉孔孟之道,对佛道持排斥态度,“朕生来不好仙佛,所以向来尔(日讲官)讲辟异端,崇正学,朕一闻便信,更无摇惑。”随着政治经验的增加,和对佛老的了解的加深,对佛道也日渐宽容。

康熙论及佛道的宗旨,“圣人立言,必浑沦切实,后人求其说而过之,每蹈虚寂之弊。如释老之书,朕向亦曾浏览,深知其虚幻,无益于政治。《易》曰:有君臣、父子、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今释道之教弃绝五伦,根本既失,其余言论更何著落。《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人并列而为三才。今释道之教,生生之理已绝,是使三才且有时而穷,此皆其大体错谬,不待辨而自明者也。”佛道为虚寂之教,弃绝伦理纲常,视天地人为空,对政治毫无益处,所以康熙对佛道教理并不信奉。

但是康熙并不一味的强调佛道与儒家的不同,而是从佛道与儒家的共同宗旨即劝人向善出发,来处理三家的关系。“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经书所遗,如许言语,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后世之学每每各向一偏,故尔彼此如仇敌也。

有自谓道学,入神佛寺庙而不拜,自以为得真传正道,此皆学未至而心有偏。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礼之、敬之,乃理之当然。”儒释道三家都是教人向善,而且神佛是古代的至人,如同孔孟一样,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而且从现实出发,康熙对禁佛道一事认为不可行,“讲理学者常言,查天下僧尼,尽令匹配,给田为民,可增丁数十万。朕哂之。……朕今设授一人兵权,令伊往查僧尼,尽令匹配,给以田庐,俾得养生,不惟不能行之一省,即一郡亦不能行也。”所以康熙对佛道二教的态度是开放的,“僧道二教皆起自中国,递传而降,里有岁年,此并非我朝所始。

朕但听其成僧自为僧,道自为道,守其成规而已,何必禁革耶?”虽然康熙对佛道持宽容态度,但对佛道二教的态度是敬而不溺,“一切僧道原不可过于优崇,若一时优崇,日后渐加纵肆,或驯致妄为者有之矣。”,“敬重神佛,惟在我心而已。”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说,“况自古人主好释老之教者,无益有损。梁武帝酷好佛教,舍身于寺,废宗庙之血食,以面为牲,后竟饿死台城。

宋徽宗好道,父子皆为金虏。此可鉴也。”梁武帝和宋徽宗因为崇信佛道而落得“饿死台城”、“为金虏”的下场。治国以儒、乱国以教,这是康熙的看法。

康熙在宽容佛道的背后,对佛道有利用和限制的一面。佛教从清朝建国始就受到清廷的重视,佛教为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所信仰,清廷需要利用佛教来管理这些地区,“所以膏泽吾民以及蒙古诸部落,使咸寿考康宁者,则不能无望于佛之庇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