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初识佛法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主页/ 初识佛法须知/ 文章正文

没有忆念死亡,你修行不过是装样子

导读:没有忆念死亡,你修行不过是装样子 这个世界能带给我们色彩和价值,让生命绚丽地发光,但是也能让我们迷失与彷徨。死亡正在步步逼近,但对世界的执着和贪欲让我们忘记了有生必有死的轮回法则,所以我们懈怠、...
没有忆念死亡,你修行不过是装样子

这个世界能带给我们色彩和价值,让生命绚丽地发光,但是也能让我们迷失与彷徨。死亡正在步步逼近,但对世界的执着和贪欲让我们忘记了有生必有死的轮回法则,所以我们懈怠、无限度地迷恋在物欲世界的享受里。当看到时钟的指针在不断旋转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我们一直在和死亡共舞。

死亡的降临没有定准,有时,死神会如晴天霹雳一样骤然而降。洪水、地震、车祸、火灾、恶疾从来不会和我们预先打招呼而突然到来。与其说死亡来得“太突然”,不如说,是我们把生命看得过于坚固。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即是变化、是无常!

无论你的身体多么健壮,患上重病时连站立的姿势都做不到,只能倒在床上、痛苦呻吟、等待死亡。无论你多么有学问、有智慧,死神来迎接的时候,那些技术、知识也一无用处,最终无法避免四大分解的痛苦。低至蝼蚁含生,高至君王将相,无论身居在隐洞深穴,或是宫殿楼阁,死亡来临时都无处躲藏,没有生存的自由。

死亡像海上的风一样说来就来,死神不会接受任何人的私贿,也不容任何辩说。不管你是高官权势还是普通百姓、是高幢下的上师还是为人役使的奴仆、是富翁还是乞丐、是智者还是文盲、长得美还是丑,最终都得灰溜溜地走向后世。无论你有多少想去做、想继续完成的事,有多少家人、财产、工作要去守护,都不得不放手,很不情愿地离开这个世界。

死神不一定只迎接老者:有的中年时去世,有的壮年时命终,有的年幼时夭折,有的还未出生就丧命于腹中了。要知道,从生命诞生的一刻起,死亡就会像月下的阴影紧随身后,只是早晚、先后不同而已。

在面对死神的关头,除了正法,世间的一切对于死亡和后世都没有真实的意义。我们现在正是拥有珍宝人身、遇到了具德上师和正法、财富充足、身体健康、时间充裕的时候,在因缘和合、顺缘具足的此时,应当修持对今生和来世都有实义的正法,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恩惠和关怀。

首先,回忆一下自己已故去的亲人、爱人、朋友的死因——车祸、地震、溺水、癌症、仇家的杀害……思维历史上最有实力、最成功的人——君王、富豪、名人、明星、法-王,现在只剩下一个名字而已,不久以后,连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了。要知道这是原本的真相,不是凭空想象。这样去观想,只是让我们更加确信除了死亡,没有其他去处。可以致死的原因处处都存在,谁都不能保证下一刻是安全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百年之后,现今世界上的众生都不在世了。

然后这样观修:想象自己真的死了,躺在又硬又冷的床板上,身上盖上白布(藏地是用绳子捆绑的),亲友、儿孙围绕在身边一边烧着纸钱,一边痛哭哀嚎着。这时,自己心里非常难过,心想:除了死亡,的确没有其他的去处了,世间的一切都得抛下,然后慢慢接受死亡的事实。这样反复观修,心里对今生的家财享用、对亲友的贪执都会慢慢减弱。如同在狗的面前放一把草,给患胆病的人吃酥油一般,对今生世间没有半点贪恋。

再思维:离开人间的时候,身边的一切自己都带不走,心中只有赤裸裸的恐惧和分离的痛苦。这时,没有依靠,无人救助,唯一能祈求的只有上师三宝,唯一能带走的只有今生所积所修、对未来和众生有益的善业功德。这时,会感到从心中涌出一股暖流,这是慈悲的喜悦。这样反复观修以后,就会了解轮回的确是痛苦的自性,一生唯有修行最有意义,对待众生会更慈悲、宽容、和睦友善。人生短暂,如果唯造恶业度日,未来只有感受痛苦,感受成熟的业果,所以要认真地看待生命。

祈祷:世间的富贵就像山顶上的云雾,新友旧识只是集市上匆匆相遇的过客,变化不定的苦乐像昨夜的梦,世间这虚幻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脆弱的身躯会在业缘的作用下显现,幻如彩虹;又在无常的阳光照耀下,烟消云散。当陌生的死神带我们离开这里的所有、走在后世的长路上时,祈祷究竟依处的三宝慈悲护送!

或者可以这样观修:早上醒来时,观想自己获得了新生命,并且得到了暇满人身,周密地观察轮回的痛苦而修出离心;中午观想自己的生命已经度过一半,观察众生的痛苦而修菩提心;晚上观想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接近死亡而观修无常;入睡时观为自己去世,回向一切功德,祈祷发愿;梦中观想为中阴阶段;第二天醒来时,观为进入下一世。坚持这样观修,能很快生起无常的正念。

忆念死亡是一切修法中最殊胜的修法。一个从来没有思维死亡无常的人,和没有修过法的人无异,除了留下一个修法的形象,佛法不会融入内心,也不会生起修行的功德,遇到违缘时,就会生烦恼,退失信心。深思死亡无常的人,知道一切都在变化,会幻现也会消失,不会再找一百个、一千个理由拖延修行。我们要像过去的那些高僧大德一样重视死亡无常,时时为死亡做准备,经常提醒自己。这样就能不忘修行、不忘众生,不失正念,珍惜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