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初识佛法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主页/ 初识佛法须知/ 文章正文

政治家与佛教

导读:政治家与佛教 林则徐,当代小学生都知道他是民族英雄、清官,鸦片战争中闻名遐迩,大英帝国首都伦敦都塑有他的蜡像,但是,中国历史系本科毕业生,没有几个人知道林则徐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林则徐二十五岁...
政治家与佛教

林则徐,当代小学生都知道他是民族英雄、清官,鸦片战争中闻名遐迩,大英帝国首都伦敦都塑有他的蜡像,但是,中国历史系本科毕业生,没有几个人知道林则徐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林则徐二十五岁中进士,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亲书小册经咒,随身携带,虽政务繁冗,坚持课诵,经常在旅途中坐在轿内读经,行持诚笃,终生不变。

在《林则徐日记》中可以查找到不少供佛礼佛、求佛祈雨、抄经赠友、忌日持斋、参拜佛寺的记述。在《林则徐诗集》中,也有不少反映林公参禅诵经、弘扬佛法、赞扬佛子、以佛咏景、以禅喻诗以及和佛教界人士交往的内容。林公丧母,也请僧人作佛事超度亡灵。林公曾两次将太湖的铜观音请至杭州、苏州祈雨,极为灵验。

他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奠定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作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他曾撰联语为座右铭,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他当年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判罪杀头,毅然焚烧帝国主义的鸦片,正是他这种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

在流放期间,他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上,组织开垦荒地近百万亩,提出解决沙漠中水利问题的“坎井”计划。

林则徐写的《十无益格言》,对现代人仍然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义。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为富不仁,积聚无益;巧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逸骄奢,仕途无益。

谭嗣同,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就义,年仅三十三岁,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谭嗣同知识广博,接触佛教后,他觉得“平日所学,茫无可倚”,“徒具深悲”。他开始对佛教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还进行学佛的实践:“于是重发大愿,昼夜精持佛咒,少不间断,”“渐渐自能入定,能历一二点钟始出定。”

一八九六年,谭嗣同到南京,跟随著名佛学家杨仁山居士学佛一年。就在这期间,他“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

谭嗣同接受佛学,是因为佛学博大精深,并且有着“自贵其心”、积极进取的救世精神。在学术上,谭嗣同认为佛学广大,“六经未有不与佛经合”,“故言佛教,则地球三教,可合而一。”在应用上,佛学有着舍身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善学佛者,未有不震动奋勇而雄强刚猛者也。”

在谭嗣同看来,佛教积极入世、普度众生的精神与“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度众生外无佛法”。《仁学》一书,正体现出以佛法求世法、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佛学思想。梁启超赞叹说:“然真学佛而能赴以积极精神者,谭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见焉。”

1916年8月,孙中山视察象山、舟山军港途中,顺道去普陀山,在佛顶山慧济寺前,看到极为罕见的奇景,遂作《游普陀志奇》一文,摘录如下:

“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巳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嘱,奇观现矣!

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则巳过其处矣。

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巳,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听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焉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

已下佛顶山,经法雨寺,钟鼓镗哒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馀、道阶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

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孙文志

原载《佛教文化》96年3期,附孙中山先生亲笔影印件,并有图章。

章太炎,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鲁迅曾听过他的课。1903年因反清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三年,“晨夜研诵《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论,最后“乃悟大乘法义”。他认为佛教中那种“自贵其心、依自不依他”的精神,“万法唯心”、“缘起性空”的理论,能使人“勇猛无畏”、激励人们的斗志,树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以求自强自立。提倡佛学,还可以增强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制恶见,清污俗”、“欲兴民德,舍佛法其谁与?”佛教还可以团结中国社会各阶层,改变一盘散沙的状态。

他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贵的。”

由此可见,章太炎是以非常积极的、进取的精神来接受佛学,并以佛学的一些观点作为指导中国社会革命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