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憨山大师

"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中国禅宗的祖庭—曹溪,经过憨山德清的锐意经营,由荒废恢复旧观,因此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

憨山大师醒世歌_憨山大师开悟偈子_憨山大师劝世文_憨山大师简介

憨山大师醒世歌_憨山大师开悟偈子_憨山大师劝世文_憨山大师简介

黄柏霖:憨山大师劝世文
黄柏霖:憨山大师劝世文


接下来『憨山大师』是非常有名的,明朝憨山大师,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他是明朝年代的僧人,他是安徽省全椒县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他十二岁的时候,从金陵报恩寺永宁诵习经教,十九岁出家受具足戒,他到栖霞山从法会受禅法,他很仰慕清凉澄观之为人,所以他自己字叫澄印。他曾经游过五台山,他很喜欢憨山的奇秀,所以他取名憨山。后来他担任海印寺,还有曹溪宝林寺,宣扬禅宗。他也倡导念佛跟看话头双修,他本身是修禅的。

所以在明朝里面四大高僧,一个是袾宏莲池大师;第二个,紫柏真可大师;第三个,智旭,就是蕅益大师;第四个就是憨山大师。这是明朝四大高僧。他的著述非常丰富,有《楞严经通议》,《观楞伽经记》八卷,《楞严经通议》是十卷,还有《憨山老人梦游集》,还有其他很多的著作。

憨山大师他十九岁出家,后来他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来又学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他憨山大师后来云游到各地,名声愈来愈大。在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神宗的太后,太后将其中一部送到东海牢山,就在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了海印寺,请憨山大师当住持。在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大师因为这个海印寺,被指称私修庙宇获罪,他后来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但是他到广东继续弘扬禅宗,而且他到六祖惠能大师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他主张禅宗跟华严宗融合,而且他也强调佛、道、儒三教合一,跟我们老法师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讲法是一样的,为当时人所赞同。

憨山大师在广东待了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后来他获准回到牢山海印寺,他在天启三年圆寂,享年七十八岁。憨山大师有一篇「劝世文」就写得非常好。我们把它念出来,我们念出来以后,再来把它解释一下。

憨山大师《劝世文》讲:「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春日纔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黄柏霖:憨山大师劝世文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他这个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有因果、有事有理,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我把它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在这个世间红尘里面,「白浪两茫茫」,红尘滚滚。我们两个眼睛就是迷迷茫茫地,心随境转,总是去追逐五欲六尘的东西。「红尘白浪」,红尘就像那个惊涛骇浪一样,把我们淹没掉,我们总是为了名、为了利,在这个红尘里面轮回生死,「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在这个世间要怎么个修行呢?修「忍辱柔和」才是最好的方法。「到处随缘延岁月」,你能够六根对六尘,一切人事物都能够随缘,随缘不变,你可以长命百岁,叫「延岁月」,你不要到处都要计较。「终身安分度时光」,你要守本分,保握光阴,不要虚度光阴。

「休将自己心田昧」,你不要昧着良心做事,把自己的本性迷惑颠倒,「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你不要去说别人的是非,不要去张扬别人的过错,到处传播是非。「谨慎应酬无懊恼」,我们在待人处事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谨慎一下,待人处事的时候,你谨慎就不会懊恼了嘛,说错话、做错事就不会了。「耐烦作事好商量」,事情一多,要耐得住烦恼,很多事情就会圆满解决,叫做「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硬弩就是那个弓箭,你太硬啦,那弦就断掉了。「每见刚刀口易伤」,人家说刚刀易缺,话不要太硬,嘴巴不要太硬,太硬容易伤到人。讲话,话留三分,话到嘴巴留三分,给别人留余地,不要话说到绝了,就会伤到人,叫「每见刚刀口易伤」。容易造口业,讲话不要太硬。

「惹祸只因闲口舌」,为什么我们会跟人家结恶缘?这个嘴巴不乖。所以我们学佛人就要常常练止语,不需要的话不要说,话一说了,两个又吵起来了,又遭惹灾祸临头,「惹祸只因闲口舌」。多说了一句话,说了不该说的话。印光大师说,对自己有好处的,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不要说。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不要去说。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对别人也没有好处的,也不用说。对别人有好处的,对自己不好的,说了没有关系。对自己没有好处,但是对别人有好处的,多说。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不要说,你这样就伤到人。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别人也没有好处,统统不要说。这样你会懂吗?

说话有时候会得罪人,你要去稍微想一下,对别人有好处的,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你说没有关系。因为对他有好处,对自己没有,可能对你不利,但是你要口吐莲花,多说。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你只为自己好,都说别人不好,这个不要说,为什么?惹人怨、惹人嫉妒。对别人没有好处,结果说了对你自己也没有好处,那更不要说了,台湾话叫顾人怨,台湾话有一句话叫顾人怨,顾人怨就是这里讲的「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这个「愆」就是什么?「愆」就是罪业,招感这个灾祸,都是你心肠太狠。「是非不必争人我」,这个世间,人我是非不必去争,自有公道。是非到后来,「谣言止于智者」,是非留给世间人去说。我们多念一句佛,饶我们法身活。学佛就是在学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用去人我是非,所以「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不必去说别人长、别人短。

「世界由来多缺陷」,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不美好的,没有圆满的,圆满的就是成佛了。所以「世界由来多缺陷」,本来世间就不美好。「幻躯焉得免无常」,我们这个是四大五蕴的幻躯,就是我们四大五蕴和合而成的这个身体,它怎么可以脱离了无常呢?无常生死。「吃些亏处原无碍」,多吃一点亏没有关系,我们说吃亏就是占便宜。「退让三分也无妨」,就算让三分也无所谓。「春日纔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世间是成住坏空,春天才看到池边的杨柳树很翠绿的,到秋天的时候已经是菊花黄了。

「荣华终是三更梦」,就算荣华富贵,坦白讲也是南柯一梦,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有时候富贵人家,我们说子孙争财产,我讲很多因果里面,我们台北有一个很有钱的家族,生了很多的小孩,为了争夺这个家产。他父亲死掉以后,为了争夺这个家产,其中这个弟弟拿枪亲自把两个哥哥当场射杀,只为了争这个财产。「富贵还同九月霜」,可怜啊,「九月霜」,就像这个寒霜一样。「老病死生谁替得」,生老病死没有人可以替代。「酸甜苦辣自承当」,自己去承受这个酸甜苦辣的因果报应。「人从巧计夸伶俐」,你说你多聪明、多厉害、多奸巧、多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老天自有,人有千算不如老天一划,这叫「天自从容定主张」,人有千算,老天有一算,老天给你一划就划掉了。

「谄曲贪瞋堕地狱」,「谄曲」就是虚伪造作,贪瞋痴造业不断,堕地狱。公平正直就是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麝香是什么?麝香是很珍贵的一种怎么样?一种很珍贵的香气香粉,我们说麝香,就是中药里面叫麝香。它本来在中国西南西北部高原、北印度、尼泊尔那一带有一种雄性的麝鹿,牠的生殖腺会分泌物。牠两岁的时候,这个雄麝鹿就开始分泌麝香,十岁左右是最佳分泌期,每一只麝鹿可分泌五十克左右,五十公克左右。此外麝香鼠也有这种分泌物,它干燥的时候就变成了颗粒状、块状,它有特殊的香气,可以做成香料,也可以入药,这叫麝香。「麝因香重身先死」,因为麝鹿就是因为香重,所以后来就死掉了,「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这个大家都看得懂。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我们讲说和气生财,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柔和跟心平是最好的药。「生前枉费心千万」,生前用心计较,枉费心机千千万万。「死后空持手一双」,也带不走。「悲欢离合朝朝闹」,这个世间总是这样,悲欢离合,头出头没,从早闹到晚,从年轻闹到往生,这叫「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每天为了富贵穷通,每天忙得不得了,早上早早出门,晚上回来已经累得半死了,「富贵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我赢你、你赢我,我比你强,「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也不过人生如戏,就像看戏一样,「戏文场」,演一场戏。「顷刻一声锣鼓歇」,就像我们看京戏里面,京戏里面那个戏文场,当当那个打鼓,那个锣鼓一声戏结束了,叫「顷刻一声锣鼓歇」,人生的戏结束了。「不知何处是家乡」,请问下一世在哪里去投胎?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百六十六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查看更多
憨山大师梦游兜率天的故事

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天,也是弥勒菩萨成佛之前所住的地方。其实兜率天在佛教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而且佛教关于兜率天的故事也有很多,憨山大师梦游兜率天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对这个故事有个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据《憨山老人梦游集》中憨山大师所记,在一次梦境之中,憨山大师梦见自己升向天空。当升到无边无际的高空时,又逐渐飘落下来,只见四周空空洞洞,没有一点东西。大地在空的下面,圆圆地像一枚镜子那样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镜的晶莹。远远望去,在无穷的天空中,现出了一座广大无比的楼阁,它铺天盖地,雄伟壮观。在楼阁中又现出了世间的人事往来,就连最小的市井鄙恶之事,也都容含在那里。在楼阁的中央,设一紫金焰色的宝座。大师心里想:“这大概就是金刚宝座了。”大师对这座庄严妙丽、不可思议的楼阁非常欢喜,想走近它,可是转眼又想:“为什么这在清凉的世界中,有这些杂秽的楼阁呢?”这念头只一起,楼阁即刻去远了。大师心中又想:“一切净秽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大师如此思惟着心生万法的道理,楼阁又近了。

片刻之间看见金刚座前,侍立着许多身材高大、相貌庄严的僧众。这时忽见一位比丘从金刚座后面出来,手捧一卷经书,径直走到大师面前,对大师说:“和尚叫我把这卷经书授予你。”大师接过一看,全是黄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识。大师将经书收起后,即问那比丘:“那个和尚是谁?”比丘回答说:“是弥勒菩萨。”大师一听非常高兴,立刻跟随比丘到了陛下,瞑目敛念而立。过了片刻,忽然听到盘的鸣击声,大师睁眼一看,弥勒菩萨已经登座。大师即在菩萨前恭敬地瞻仰顶礼,只见菩萨的面容,晃耀着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间再也没有比菩萨更壮丽了!


大师顶礼后心想:“今天菩萨特为我升座说法,那我就是当机了。”于是大师长跪合掌,拿出经卷翻开。这时弥勘菩萨开示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大师听到这里,身心忽然顿空,只觉得声音从空中历历传来。等到醒来,刚才梦境中话语如在耳中。憨山大师才知道,梦中所游,是兜率天弥勒佛阁。憨山大师梦中亲近弥勒菩萨,增加了他对弥勒净土的向往之心。此后,他在向信徒说法时,经常鼓励弟子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净土。


以上就是憨山大师梦游兜率天的故事,师兄可以多去看看。其实关于兜率天的内容有很多,如果师兄想要了解更多,那师兄可以多去看看关于它的内容,这样师兄对兜率天的了解会更全面。

...查看更多
憨山大师开示: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憨山大师开示: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佛同体,无二无别。此正达磨西来,直指此本有真心,以为禅宗。故对武帝云:廓然无圣。若能顿悟此心,则生死永绝,只在当人一念顿悟,即名如如之佛。不属修证阶差,不属三乘渐次,此禅宗目为向上一路。

从前诸祖所传,即指此心,以为宗极,是名为禅。此宗不立文字,只贵明心见性,其修进工夫,当初达磨教二祖,问曰:汝作甚么?二祖云:乞师安心。达磨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即与印正,云与汝安心竟。此心不可得一语,便是西来的指。二祖又问:岂无方便?磨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便是教参禅最初第一着工夫。

\

达磨之道,如此而已,除此心外,更无别法后来禅道既久,学人不能顿悟,故有参禅提话头之说。其话头不拘是谁,随将古人公案一则,蕴在胸中作话头,下疑情,即无之一字,就是公案。直者疑处,便是参究。参来参去,久久忽然心地迸开,如大梦觉,即名为悟。以参究便是用工夫,以正参时,心中一念不生了无一物,故说无我无人,犹如太虚,悟处便是下落。既得了悟自心,则历劫生死情根,一齐顿断。

既悟此心又说甚佛与众生,故从此已去三界,往来任意度生,永绝诸苦,不被生死拘留,是称菩萨。此便是参禅到底下落,性命从此了却。若不悟此心,则被一生作下善恶业牵,轮转六道诸苦趣中,到底没下落。所谓生死苦海,无有彼岸,正谓此也。

...查看更多
憨山大师《赵州颂》赏析!

憨山大师《赵州颂》赏析!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皆有所擅长。他的诗文以通俗明快,贴近生活而受到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他的《赵州颂》便是其众多颂文中的佳作。

在我们分析颂文之前,首先了解一下赵州从谂禅师的生平简况:赵州(今河北赵县)从谂禅师是南泉普愿禅师之法嗣,俗姓郝,曹州(今山东荷泽)郝乡人。赵州禅师童稚之时,即孤介不群,厌于世乐,稍长即辞亲,从本州扈通院(亦说龙兴寺)落发出家。后听说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道化日隆,前往参礼,并成为南泉的法嗣。

赵州禅师在启发学徒时常常以―些透露玄机的法语来引导。憨山大师依据赵州从谂禅师的公案故事作了颂文,颂扬了赵州禅师的高深的悟境。大师所作颂文共有三首,现对颂文分述如下:

憨山大师的第一首颂文是根据赵州禅师勘验婆子的公案而作。颂文云:

斜阳芳草正萋萋,漫把王孙去路迷。

多少迷中留宿客,五更梦破一声鸡。

在理解这首颂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勘验婆子”公案:有僧游五台,问―婆子曰: “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 “蓦直去。”僧便去。婆曰: “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僧又举是于师,师曰: “待我去勘过。”明门,师便去问: “后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 “蓦直去。”师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师归院谓僧曰: “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憨山大师这则颂文开篇采用景物描写的方法引起下文。郁郁葱葱的芳草充塞前路,王公贵族到此都迷住了去路。有多少人因为迷路在此留宿,待到五更一声鸡鸣划破长空,唤醒了那些因迷途而沉睡在睡梦中的人。

憨山大师表面是在写世俗人眼中所说的迷路,其实是在暗喻赵州禅师勘破婆子的公案。一般僧人听了老婆子的“蓦直去”的话并没有多想,只认为“蓦直去”三字,表面上是说上山的路一直去,同时又含有“直心是道”, “当下即悟”的禅理。他们对老婆子敬佩不已,都认为她是一个很有见地的修行人。

后来僧人把台山婆子莫测高深的话,告诉赵州和尚。赵州听过僧人的话,说道:“让我去勘验一下那个婆子,看看功夫到底怎样?”第二天,赵州来到台山脚下,看到婆子,就问: “老婆婆,上后山的路该怎么走?”婆子见有僧人问路,又搬出那句老话: “一真去。”赵州回来对僧众们说:“这个老太,不懂禅法,被我验出破绽来了。 ”

赵州禅师认为禅门应对,机锋灵活,真是千变万化,因时因地因人,各有不同。然而那个婆子,只知道机械地重复着那一句话,所以赵州亲自勘过以后,下结论道:“台山婆子,旧话重复,不知应变,是个外行。”

由此,憨山大师认为,那么多的僧人都被婆子的话所迷惑,独有赵州禅师看破婆子是外行之人,并将此事告诉了迷途的僧人。这就像五更一声鸡鸣,划破长空,使那些迷梦之人猝然梦觉。

了解公案是理解这首颂文的基础。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颂文。

憨山大师的第二首颂文云:

赵州一味澹生涯,但是相逢请吃茶。

若问梅花探春色,一枝墙外过邻家。

远来经涉路迢遥,垒块填胸气正娇。

不用灵丹并妙药,只须一碗热汤浇。

这首颂文是根据赵州吃茶的公案而作。公案曰:师(赵州)问新到(僧): “曾到此间么?”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僧曰: “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 “吃茶去。”

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位很有修为的禅师,他认为,平常心是道。禅是平易亲切的,而院主和新弟子将禅神秘化、神圣化了。因此赵州禅师让他们吃茶去,提醒他们不要把禅当作艰难而沉重的事业。禅如三月的风,如春日的阳光,禅又如长途跋涉后喝到的茶,顺乎自然与人情,超然怡然。

颂文首两句说,赵州禅师一生淡泊名利,凡是遇到前来求法的人他总会以“吃茶去”一句作为接引学人的方法。接着颂文以一枝梅花过墙探****为喻,借此比喻那些前来寻求赵州禅师指点迷津的禅僧。接着,颂文又讲述了那些远道而来的禅僧,他们怀着满腔的傲气来找赵州禅师验证一下自己的悟性。出人意料的是,赵州禅师并不是耐心地告诉他们修行的方法,而是以一句“吃茶去”就打发了学徒。

自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故事出来以后,后世禅子多以“茶禅一味”来阐释佛理禅意。细细品味,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于是,后世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诗文中都提倡“以茶喻禅,以茶入禅。”茶与禅于是就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

故此,颂文最后两句说“不用灵丹并妙药,只须一碗热汤浇。”赵州主张随缘任运,不涉言路,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一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乖离。参禅的第一步,乃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十一),除去妄想,所以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

憨山大师的这首颂文赞扬了赵州禅师以“吃茶去”这种简单生活化的方法来启发禅子,促进他们“明心见性”,同时,也是对赵州禅师开导学徒所采用善巧方法的赞叹。

憨山大师的第三首颂文是根据赵州禅师“庭前柏树子”公案故事而作。颂云:

大千经卷剖微尘,腊尽阳回大地春。

拈出庭前柏树子,西来祖意又重新。

颂文前两句,憨山大师赞叹佛教经典阐释道理的深刻圆满,凡是大干世界的一切事物,佛在经典中都有所论述。佛教经典中最主要讲说了使众生脱离苦海的方便法门,这对苦海众生来说就好像经历了冰天雪地的严冬磨练,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颂文的后两句讲述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不立文字, 以心印心”的禅宗,禅宗以其独特的接引学徒的方法,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憨山大师又以赵州禅师“庭前柏树子”启人开悟的独特方法告诉人们,赵州禅师给达摩祖师西来的本意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这里,要了解颂文就必须对“庭前柏树子”的公案有所了解: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赵州禅师)曰: “庭前柏树子。”曰: “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 “我不将境示人。”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 “庭前柏树子。”

\

祖师指东土禅宗初祖达摩。禅门中热门话题之一便是反复参究达摩西来、弘扬禅法的宗旨。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赵州的答语颇见深度。学人探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是分别妄想,因为赵州曾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指出语言即是分别妄想。所以当学人生起妄想时,赵州随口一句“庭前柏树子”,让他蓦地一惊,顿断理路。学人怀疑他是将境示人,赵州立即否认,因为佛教主张“三界唯心”,一切境皆是心,因此以俗眼来看,柏树子是境;以佛眼观之,柏树子是心。所以赵州说自己没有“将境示人”。

憨山大师的第四首颂文云:

长江一望渺寒烟,极目中流思惘然。

可惜夜深明月下,更无人问渡头船。

这首颂文是针对赵州禅师狗子有无佛性而起。赵州因僧问: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 “无。”

“狗子有无佛性”这个问题,是个借喻。它无非是要帮助你放弃意识思维,当下现量直观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狗子还有没有佛性?赵州不直接说即心即佛,他只是给学人一个铜墙铁壁,斩断他的思路,所以回答说: “无!”真是斩钉截铁,让你没有思考的余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没有佛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去起疑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与这个疑情融为一体,在每一个当下去切实地参究。这个参究不是让你去思维分别,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问题看着它,它属于一种现量直观。

憨山大师颂文首两句设想身处长江之中,四周寒烟笼罩,虽然极目远望,却目无所见。再遥望滚滚的长江水,不禁思绪惘然。这是借指赵州所说狗子没有佛性,弄得弟子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因而思绪也乱了。接着憨山大师以“可惜夜深明月下,更无人问渡头船”为喻,说明赵州禅师的回答斩断了禅子们的执着的思路,使他们当下产生疑情,从而能够认真地参究,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憨山大师的第五首颂文根据赵州禅师的“万法归一”的公案而作。颂云:

路到悬崖没处寻,转身一步脚头轻。

要寻挂角羚羊迹,有眼饶君亦似盲。

这首颂文有感于赵州禅师的颂文而发。赵州因僧问: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 “老僧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禅宗启人开悟的方式很独特,不是言语的指点,也不是具体的修持实践,而是通过答非所问的禅语来打断禅子的执著思维,使他们言语道断,思维路绝,从而当下醒悟禅师风马牛不相及禅语的深意,达到见自本性的目的。在赵州这则公案中,赵州对弟子提出的问题以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作了解答,如果按正常的思维来理解,就觉得滑稽可笑,可赵州禅师正是以这种方式来斩断禅子的疑情,促使他们觉悟。

所以憨山大师在颂文前两句指出,那些一直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的禅子,会把自己引到绝路上去,只有像赵州禅师这样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才会使他们看破疑情,回头是岸,从而觉悟。接着憨山大师在颂文中引用了“羚羊挂角”的故事:传说羚羊夜眠防患,挂角于树,脚不着地,故无迹可寻。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比如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颂文后两句以“羚羊挂角”的故事为喻,说明禅子如果不理解赵州禅师所作回答的深意,便会走上歧路,终无所成。

憨山大师的《赵州颂》,是分别针对赵州禅师在引导禅宗学徒开悟时所使用的不同禅语,而作的赞颂偈语。这几则颂文既表达了对赵州禅师高深道行的称赞,也是对赵州接引禅子善巧方式的赞叹。认真领会这些颂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赵州的有关公案,而且对指导我们的修持实践都有重要意。

...查看更多
结语

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