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清老和尚

"

果清法师,民国36年生于高雄大社,中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任教立人高中。在家时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长达十年之久。1982年在圆通寺披剃于圣观和尚座下。同年于海明寺受具足戒。1987年于泰国受增益比丘戒,依止道海律师。1987年以后相继在净律寺、德山寺、莲因寺、义德寺、南普陀佛学院等寺讲说唯识、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和比丘戒。期间并数次闭关专志弥陀、潜修般舟三昧(依据般舟三昧经,是一种昼夜拜佛绕佛九十天从不间断的净土修持法)。果清法师现任埔里正觉精舍方丈和尚,律师是台湾持戒严谨威仪具足的律宗大德。

果清老和尚开示_果清老和尚讲菩萨戒_果清老和尚近况_果清老和尚简介

果清老和尚开示_果清老和尚讲菩萨戒_果清老和尚近况_果清老和尚简介

果清律师:圆满的人生
果清律师:圆满的人生


请诸位一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圆满的人生」。诸位善知识们,大家早安!请放掌。

今天非常欢喜,我们到了昆士兰大学来参访,由我们佛陀教育学会、孔子学院合起来邀请果清等来做演讲,首先第一个题目就是「圆满的人生」。我们要怎么来成就圆满的人生?要怎么来修才能够成就这个目标?也就是我们将来能够成佛的话,就是最圆满的人生了。要怎么成佛,要怎么修?在这我们就提出,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戒念佛」,这四句话我们能够彻底做到,就能成就圆满的人生。

这四句话我们就一一来加以解释。先讲到真为生死。我们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流转在三界的生死苦海当中,头出头没。头出的时候就表示生到三善道,生天、做人、变成阿修罗,这属於三善道,有时候就堕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生到三善道,就好像我们的头出了海面,就比较快活一些;假如堕入三恶道,就如同沉没入海水里面,那就受苦了。所以众生无始劫来都是轮转在三界六道苦海当中,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所以我们修行的目标就是真正为了了脱生死。假如不是真正为了了脱生死,我们听善知识的种种开示都变成戏论,没有益处。所以真正为生死的心,我们要非常的恳切。生死是怎么样?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无论是地位怎么高的,多么的富贵,到死的时候仍然要死。所以死亡不分贵贱,不分的,不分老少,无常到来就走了。所以我们要警惕,在死亡的日期还没到来以前我们就要努力修了,所以修行要真正为了了脱生死。

既然我们自己有生死,一切众生也都有生死,所以除了我们自己了脱生死之外,也要帮助众生能够了脱生死。所以我们要称性,称合真如本性,发起广大菩提心,也要使令一切众生跟我们一样都能够了脱生死。所以就讲到发菩提心了。假如光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而修行,不顾到众生,这个就是自了汉。所以我们要发心,除了我们自己了脱生死之外,也要发起广大菩提心,使令一切众生也都能够了脱生死,这个才是菩萨的心,所以菩萨就是自利利他。所以我们也要称合真如本性,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不光是求自己了脱就算了,要自利利他。

我们儒家孔夫子的学说也都讲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有大乘的精神。在《大学》里面也都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什么意思?明德就是我们众生的真如本性。众生的真如本性被五欲六尘种种的烦恼境界覆盖住了,本性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来明明德,假借修行的功夫将我们的真如本性把它光明显发出来。我们众生的本性就好像一面镜子,大明镜,而众生的本性如同这个大镜子蒙上种种尘垢,所以我们要修行,将镜子上的尘垢逐渐的去除,到最后将真如本性彻底显发出来。我们真如本性显发出来,也要帮忙众生显发真如本性。

果清律师:圆满的人生

所以除了在明明德之外,也要再亲民,亲民也就是教导众生也都能够光明我们的真如本性。而自利利他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就是止於至善。儒家也这么的讲求。所以孔孟的学说就是我们大乘佛法的基础,大乘佛法就是为了了脱生死,自己了脱生死,也帮助众生了脱生死,彻证真如本性,最后都能成佛,这个就是我们圆满的人生。所以除了自利以外,自己了脱生死之外,也要帮助众生能够了脱生死。


而讲到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做分段生死,第二种叫做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因为有见思惑的关系,见思烦恼的关系,所以我们众生就有分段生死。另外还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的关系,所以我们众生还有另外一种生死,叫做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是三乘圣者的生死,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境界的转移,假设安立一种名称,叫做变易生死。将分段生死了脱,成就阿罗汉果,进一步再将变易生死了脱的话,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要修行要真正为了了脱生死,而且发起广大菩提心,也使令一切众生能够了脱生死。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接著,发了菩提心要怎么著手去修?下头就说了,要深信切愿,持戒念佛,要深信,对於净土法门深信不疑。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世尊开示我们,假如善男子、善女人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能够好好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接引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到那边去就不会退转,都成为不退转的菩萨。那边就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都共同聚会在莲池海会上头,跟良师益友把臂共习。极乐世界都是良师益友,要找坏知识、不好的知识都找不到,都是善知识。既然善知识天天教导我们的就是如何增长福德智慧的资粮,所以我们的道业逐渐的就增上。

而且极乐世界有情无情都为我们说法,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头沐浴,都会增长我们的善根。你饥饿了喝那个八功德水也能够止饥渴,增上我们的道业。而且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要穿怎么样的法衣,自然很合身的加在身上,不假裁缝。不像我们在娑婆世界,衣服做出来有时候不合身,太宽了、太窄,还要修改过,极乐世界不必修改过,自然合身。你要吃怎么样的东西,美味自然现前,食已自然化去。也没有大小便溺,你看多好,我们处理大小便溺很麻烦的。他见色闻香就是等於吃了,吃完也不必洗碗筷,这些东西自然化去。我们洗碗筷一天要洗三遍,还很麻烦的,花了不少时间。为了做饮食,吃饭,又洗碗筷,一天就花了不少时间,极乐世界没有这回事。所以一旦修行人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我们就一直修,修到成佛了,成佛了就是成就我们圆满的人生。

所以我们对佛的开示,本师世尊的开示决定要相信,深信不疑,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所说的话最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读诵经典就深信佛的言教,依照经典所开示的,我们就好好的如说修行,深信不疑。我们要深信本师世尊的言教,他是金言玉语,非常殊胜。也要深信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来接引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四十八愿当中第十八愿他就这么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说假设我成佛,十方众生,就是十方世界的众生,能至心信乐,至诚恳切的心,深信不疑,非常好乐,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欲生我国,信乐,信就有信的资粮,乐就有愿的内涵,欲生我国更有愿的内涵,想要往生到我极乐世界的清净国土就是有愿的内涵。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乃至十念这个就是行的功夫,乃至就是超越之辞。

就好比像海贤老和尚,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听闻念佛法门,他就一直念,他念了九十二年,念到往生,一生就念了九十二年。他活到一百一十二岁才往生,最近才往生。有的人寿命没有那么长,有的人活了八十岁或者七十岁,而听闻这个法门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乃至到了快命终以前,他病得很重的,善知识就开导他,说你修其他法门都来不及了,现在就告诉你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就是你要深信,发起恳切愿,好好跟我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然后说到极乐世界多么的殊胜、多么的安乐,娑婆世界多么的苦,你要发起恳切愿要求生极乐世界。然后他就深信不疑,跟著善知识念,念不到十声他也往生了,你看多么殊胜,乃至十念。有的一生念了九十多年的,乃至到了快命终只念了十念,他也都能往生。或者说,既然到临命终念十念就可以往生,那我平时就不念了,等到临命终再来念。假如这么想、这么做,那就不保险,我们还是平常念佛念习惯了,才比较有把握。所以平素就要好好的薰修,好好的念佛,在行住坐卧当中都能好好念佛,而且又能有定课,早晚的定课。平素就是行住坐卧,做任何事,只要不必很用心专心的事,都可以一面心里念佛,或者出小声来念佛。

所以乃至十念,若不生者,假如不往生的话,我就不成佛。唯除五逆,毁谤正法,唯独犯五逆罪的,还有毁谤正法的,这个除掉,其他都能带业往生,带著业就是指我们的旧业,不是新业,都能带业往生,所以非常殊胜的。所以我们要深信、要切愿,发起恳切的愿,厌离娑婆有种种苦。娑婆世界有什么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些苦我们都常常会感受到的。娑婆之苦,苦不堪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宣,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之苦,要欣求极乐殊胜的妙乐,要非常恳切的决志求生极乐世界去。这种心恳切的情况就如同被关到监牢狱里头的罪人,他心里很想著离开监牢狱一样。所以要非常恳切的,不要被世间的五欲六尘迷惑住了,放不下,不肯去。所以我们平素要练习放下,不要像过去有位老太婆,她临死的时候眼睛不肯闭,然后这个子女就顺著她眼光好像看到庭院里头去了,子女就顺著她的眼光,原来萝卜干还没有收,她就不肯走,眼睛不肯闭。你看小小的都挂心,何况临命终,有家庭的人,子女哭哭啼啼的,你早就心乱了,还能求生极乐世界吗?佛号都忘记了。所以我们平素就要修习惯,说走就走,绝对不牵挂。

在这要讲一个公案给诸位听,讲冬瓜和尚的公案。冬瓜和尚是清朝一位和尚,他的实际的名号人家不晓得,而他喜欢吃冬瓜,所以人家称他叫做冬瓜和尚。他平素喜欢到街头去走来走去的,人家就都常常看到怎么这位师父都常常在街道走来走去,这位师父没有什么修行,就看不起他。他跟隔壁庵的一位法师叫做慧照法师非常要好,有一回慧照法师就来看他,然后他就告诉慧照法师,说明年的正月初六就要走了,我们是很好的道友,到时候你一定来送送我。好,就真的约定好了。时间到了,这一天慧照法师就来等候著,他刚好被人家请去吃饭,当中回来,回来看到慧照法师在,你怎么到这里来?你不是跟我约定了,你今天要走,我特地来送你的。没有你提起,我忘记了。好,赶快沐浴更衣。来,点香,就帮我助念。但是我要去不能不留个纪念,你帮我写下来。好,我帮你写,你就念吧!「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坐著笑笑走了。你看,说终日走街坊,整天到晚就在街道里头走来走去;而人家不是贪婪五欲六尘,人家心中念佛忙,心中念佛好忙好忙的;世人都不识,世间人都不认识,而是另外有一番的境界;所以人家坐著笑笑就走了。你看往生还跟人家约好了,还忘记时间,人家一提醒,功夫马上提著就走了,非常自在。所以我们要深信、要切愿。

深信切愿接著要怎么修?要持戒念佛,平素要好好持戒,持戒就是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没受戒,我们就是身口意三业,一切恼害众生的事我们都不造作,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我们就努力去奉行。有受戒的,我们就依照戒法的规定好好的把戒持好,而戒的要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於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戒法是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要具足受持佛陀为我们所制的戒法。怎么叫做具足?要轻重等持,轻的戒跟重的戒平等心守持。假如能坚固的执持佛陀为我们所说的这个净戒的话,是则如来所赞叹,这是十方诸佛所称扬赞叹的对象。所以我们平素要好好的持戒,除了持戒之外就好好的念佛,持戒做为助功夫,念佛做为正功夫。

念佛要怎么念?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我们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的时候我们要都摄六根,从意根至诚恳切的念出来,舌根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三根就收摄了,眼根也不东张西望,身根,走路走得正直,坐也坐得正直,鼻根,唯嗅佛香。能够这么念决定很少有妄想杂念的,没有妄想杂念叫做净念,清净的正念,而清净的正念要紧的要相续不断。不要念了几声,想到冰箱还有好吃的东西,没有吃就太可惜了,不要想到这个。还有一面念佛一面想到,某某人对我不起,还起瞋恚心,这样佛就念不好。所以要老实,老实念佛,就是念佛的时候不打妄想、不起杂念、不起烦恼心,遇到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是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学习老太婆不分别,努力念佛。能够这样子,将来决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用念佛的这个方法得到正定,三昧就是正定,我们众生都是妄想杂念,心都很散乱的,用念佛的方法使我们的心能够定,得到念佛三昧。能够得到念佛三昧,我们将来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有人助念、没人助念都没关系,我们自己有把握。

所以平素我们要怎么做?生死心非常恳切,修行真正为了了脱生死,而且发起正信的菩提心,普遍度化有缘众生,跟我们都一样都能了脱生死。那怎么做?要深信切愿,对净土念佛法门深信不疑,发起恳切愿好好努力念佛,要看得破、放得下,心丝毫没有牵挂,然后好好持戒念佛,以持戒做助功夫,以念佛做正功夫,信愿行三资粮都具足,我们将来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而且品位非常的高上。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一直修,修到成佛,成佛就是最圆满的人生了。所以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圆满的人生」,而修行的方法,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戒念佛」。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说到这。最后我们做个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感谢大家。

资料恭摘:圆满的人生 果清律师主讲 (共一集) 2014/9/28 澳洲昆士兰大学 档名:58-107-0001


...查看更多
果清法师:在家律学概说
果清法师:在家律学概说


果清法师:在家律学概说

(台湾 圆通寺 正觉精舍)

一、释题

1.在家

在家简别不是出家。在《优婆塞戒经》里讲到“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什么是恶因缘缠绕故呢?在《大宝积经》里讲到“所谓家者名杀善根,名不舍过,害诸善业是故名家。云何名在?一切结使在中住故,故名为在。”“结使”指烦恼。

出家在寺院修行,寺院就是修行三解脱门的地方。什么是三解脱门?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门就是通达的意思。由此三解脱门,就能通达到涅槃城,所以称作三解脱门。第一空解脱门,就是观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寂的,缘起性空,无我无我所。假若能够如此通达,就对于一切诸法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做空解脱门。第二无相解脱门,既然了知一切法都是空寂的缘故,所以观男女一或者异等等的相状,实际是了不可得。假如能够这样通达,一切诸法都没有相,那么就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无相解脱门。第三无作解脱门,也称作无愿解脱门,假若能够了解一切诸法无相了,那么对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无所愿求。假若无所愿求,我们就不会造作生死之业。假若没有生死之业,就没有果报之苦,就能够获得自在,所以叫无作解脱门。

寺院也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行之处。慈悲喜舍就是四无量心,无量就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广大,所攀缘的众生既然是无量,所以能攀缘的心也是如此。第一慈无量心,慈叫做爱念,就是给于众生安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爱护、想念、护念一切众生,常常求得乐事,随着众生所要求的而能够饶益对方,这个叫做慈无量心。第二悲无量心,悲就是愍伤的意思,愍伤就是拔苦之心。菩萨愍伤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常怀着悲悯心,拯救济拔,使令他们能够获得解脱,这叫悲无量心。第三喜无量心,菩萨庆喜其他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所以他就欣庆无量。第四舍无量心,菩萨对于所攀缘的众生没有憎爱之心。没有憎恨也没有偏爱,这叫做舍。又想念到一切众生同样能够获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叫舍无量心。

所以我们到寺院要知道,这是修行三解脱门的地方,修行慈悲喜舍四种梵行的地方。要特别的小心谨慎,要怀恭敬心,尽到礼节,不可以随随便便。要常常想念我当来什么时候能够安住三解脱门的行为?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行为?要常常生起出离之心,趣向解脱。

2.律学

律学也就是戒学,三学之一。律有三种名称,四种意义。

(1)三种名称: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

毗尼指佛所制成的教法,称作教诠,也就是律藏。

尸罗就是教中所诠释的因行,也就是受随两种戒法,受戒跟随戒。受戒就是我们受戒得到的戒体,叫做受戒。随戒就是随顺戒体生起戒行,受戒以后我们就应当随顺戒体如法地持戒,这个叫因行也称作戒行。

波罗提木叉属于果诠,因为毗尼属于教法,尸罗属于因行,由此因行决定能获得解脱的果法。毗尼就是教,尸罗就是行,波罗提木叉就是果,也就是教行果的次第。

毗尼是梵语,翻成中文叫律。律就是法的意思,也就是法律。它是以楷定作为意义,是楷正决定是犯或者是持。因为律藏当中有持犯的方法,犯到的话有轻重的相状,或者开缘,或者遮止,或者有因罪,或者有果罪,都在律典当中有剀切的说明,所以叫法律。也就是用法律来判断持犯,赏罚分明,所以称作教诠。

尸罗是梵语,翻成中文叫清凉。因为这个戒法能够除去我们众生的热恼,所以是就着它的功能来翻译的,而不是正式的翻译。假若就着它的义理还有它的作用,正式翻译就叫做戒。戒有警的意义,也就是警策身口意三业,相对前面的境界能够远离过非。戒是能警之法,三业是所警之行。又戒有性的义理,性它通善恶,假若持恶戒就禁止作善,假若持善戒就禁止造作恶法。就如同受佛戒,善恶的体性互相不容纳,就是取它禁止的意义。所以戒经上都说“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受了佛戒就应当要止息一切恶法,要行一切善法。也就是策进我们修行人,能够舍恶向善,舍凡趣圣。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别别解脱,处处解脱。戒属于因行,必定能够获得解脱,有因行必定能够达到果德。波罗提木叉有两点意义:第一种叫近解脱,也叫近果。第二种叫远解脱,也叫远果。

近解脱就如同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还有在家五戒、八戒、在家菩萨戒,能持一条,就获得一条的解脱,持十条,就获得十条的解脱,我们全部持的话,就全部得解脱,就不会有被业力所缠缚而不能够解脱的情形,所以叫别别解脱。我们身体不造作杀盗淫,我们的身业就能够获得解脱;口不造作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我们的口业就能够获得解脱;我们的意业不起贪嗔痴等烦恼,我们的意业就能够获得解脱,所以叫处处解脱。当我们身口意三业对着五欲六尘这些境界的时候,正是考验我们所受戒行之力,是否能够依靠止持诸恶莫作,依靠作持众善奉行。假若被业的境界所缠缚,随着境界而犯戒,我们就不能获得解脱。反之,我们身口意三业对着境界的时候,假若戒行清净,戒体光洁,那么就不会被业力所缠缚,所以就叫做近解脱,就属于近果。受戒为因,不犯为果。

远就是指未来讲的,今日持戒属于因行,希望未来能够断除惑业,而成就圣位,所以这个称作远解脱,也就是远果。因此在因行当中,我们戒德清净就能够生起诸多的禅定,定心现前,我们般若的智慧才能开发,有了般若智慧,我们就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所以这个就是远果,远解脱。

所以近解脱是就从因行的持戒,不被业力所牵引说的,远解脱是对望后来证得圣人的果位,能够破惑证真来讲的。

教(毗尼)是如来所制,戒(尸罗)就是因中所修,果(波罗提木叉)是修因所得的结果,这就是律的三名。

(2)四种意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戒法:灵芝律师在《行事钞资持记》中说“圣人制教名法”,圣人所制的教就叫法。什么叫戒法?假若对着法来叙述的话,它不局限凡夫跟圣人,直接说明这种法必定能够轨范成就出离的圣道。所以必要使令我们受戒的人,要相信了知有这种的戒法,所以这一种戒法也叫圣法,是圣人所制的。

戒体:灵芝律师说“纳法成业名体”,纳戒法成无作业性,叫戒体。我们受戒时要好好观想,方能够得到戒体。戒体所对的对象非常广大,是十法界如尘似沙真俗二谛等等的这些法,用自己要约期限之心(比如受五戒是尽此身形寿命,受八关斋戒是一天一夜),来施造方便,身礼拜、口请师、意观想,要善于清净我们这一念心,把它安住在正念上头,安住在要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上。然后观想,我们以前未受戒的时候,对这些境界都是生起恶劣之心,现在我们受戒了,要把这个恶心变成善心。譬如我们持不杀生戒,对十法界有情众生都不杀害,不但不杀害人类,就是一切蠢动含灵小的众生都不故意杀害。那么这些境界都是戒法,都是持戒的范围,这些戒法在我们的心未观想的时候,心跟这个戒法没有相应,一经我们观想,心马上就跟这个微妙的戒法相应,所以在这个戒法上就有缘起的意义,把这个戒法领纳在我们心里头,就成为戒体。那么我们这个戒体它是怎样的呢?它是依于我们众生的真如本性,能依的就是这个戒体,无作戒体。

戒行:依戒体生起护持叫戒行。我们既然受戒,得到这个戒体,秉御在我们心中,必须要广泛修种种权巧方便,要提起般若智慧,要检查我们身口二业威仪的这些行为,要立志崇善以前成就圣道的人。持戒之心在得到戒体之后而生起,义理随顺前面的戒体。

戒相:也就是我们戒行表现出来有威仪,叫戒相。这个行门成就了,随着我们所施设所造作一举一动都称和戒法。因此之故,我们美好的德行,就能光大显扬出来。

三聚净戒:聚,集的意思;戒就是禁戒,这三种戒能收摄一切大乘诸多的戒,所以叫三聚净戒。《法苑珠林》说:伟大的圣人度化众生,他的功能德用唯独在戒法。所以《庄严论》说:最初律仪戒,它是以禁防作为体性,后面的摄善、摄生这两种戒是以勤勇作为体性。

第一种摄律仪戒,律就是法律,就是禁止的意义。仪就是仪式,就是轨范的意义。这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的律仪没有不收摄在这里头的。所以《法苑珠林》也说:摄律仪戒要紧的唯独有四种,第一不可以为利养的缘故,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而毁谤其他众生。第二不可以故意悭贪,穷苦人来乞求,不肯布施。第三不可以嗔心打骂一切众生。第四不可以毁谤大乘的经典。持此四法,没有恶法不离开的,所以叫摄律仪戒。

第二种摂善法戒,所行之行能收摄一切善法,也就是我们身口意所造做的善法,以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六度开出来就是万行,无不收摄在里头,所以叫摂善法戒。

第三种摄众生戒,也就是能摄受一切众生,能摄之行就是慈悲喜舍。

二、在家菩萨如何将戒持好

第一要先受戒。要受戒要找有德行、有道德的师父,不可以随便找一个师父就受了。但是平时对师父一律要平等心恭敬供养,不要分有修行没修行,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福德。但受戒时,可以找,可以选择,这是开许的,不可以随便找一个师父就为你受,因为受戒是要得戒体的。

受戒的时候要好好观想,要领纳戒体,受三皈五戒八戒都是在三皈依的地方领纳戒体。怎么领纳戒体?比如我们受五戒,正式得戒体是在三皈依的地方,我们第一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再观想十法界微妙的戒法,由我们心业力开始动涌起来。第二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再观想十法界微妙的戒法已经涌升虚空,如云如盖,盖在我们的头顶上。第三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再观想我们的身体好像虚空器量之身,然后尽虚空遍法界微妙的戒法,由我们的顶门注入身心,充满正报,纳受成为五戒的戒体。五戒得戒体就是在三皈依的时候,要好好观想,才能得戒体。

第二要学戒。受了戒之后就要好好学戒。学戒分成两个部分:一要读诵。受戒之后,譬如你受了在家的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你就要常常读诵,把这个戒本最好都能够背下来。通常半月半月诵戒,就是背诵,不是照着读。我们受什么戒,就要将这个戒背下来,背下来有什么好处?就是遇境逢缘时能想到大体的粗略的开遮持犯,就知道这一条不能犯,犯是什么罪过。不要受戒之后就把戒本束之高阁,遇境逢缘,犯不犯都不晓得,糊里糊涂随便造作,就犯戒了,所以戒本要背下来。还有受了在家菩萨戒,要半月半月诵戒。可找同参道友,可一个人,诵戒有仪轨,可照着做。先要礼佛,忏悔,然后再诵戒。二要解义。要明白戒的开遮持犯,要好好学习才能明了其中的义理。

第三持戒的态度。一要轻重等持。轻戒重戒平等心受持,不要说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我只要执持重大戒法就好了,轻的戒法就随随便便放逸懈怠。我们要晓得轻戒是守护重戒的,轻戒假如小心谨慎都不毁犯的话,重戒绝对犯不到,所以要轻戒重戒平等心去受持。就好像带持浮囊,又好像草系比丘,又好像驱毒龙公案。二见到毁戒破戒的人,不要生起轻慢心,说我持戒很庄严,你看你都破戒了,就看不起对方,不要生起这种心。要生起大悲悯之心,而更加精勤的守护戒法,这样才对。

第四持戒的原则要少欲知足。我们少欲则少苦恼,知足则常乐。多贪欲的人,就起惑、造业、受苦。无求,业障就去了;无欲,惑障就去了;就不受苦报了。没有贪欲,没有苦恼,近可解脱三途的苦恼,远可超越两种生死。

第五持戒要注意威仪。我们六根对着六尘不要虚妄分别,要“常系一心,念除诸盖。

果清法师:在家律学概说

”诸盖就是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疑盖,这些烦恼都要把它去除。一举一动要摄护根门,六根门头要守护好,不随便虚妄分别。不虚妄分别就不取著,不取著就没有生死的苦果,可以说就能获得解脱。


第六忏悔。如果我们从受戒以来对于戒法轻的、重的都不曾毁犯,这个叫做本净,本来清净。假如受了戒,有所毁犯,但是你肯发露忏悔,这个叫做忏净,忏悔恢复清净。所以《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对于轻罪,要生起重大罪过的想法。忏悔恢复清净的办法是非常切要的,我们常当如此,有了过失就应当赶快发露忏悔,不要使令它隔宿。对于诸多的小罪,要生起大的恐怖畏惧之心。应当要恭敬佛陀所制的禁戒,要善于护持讥嫌的这些小戒、轻戒。

第七加行。我们在家菩萨要广修六度万行,在修六度万行的同时,要离一切相。

第八具足五种心才能将戒持好。1菩提心。既上求诸佛的觉道,下化无边有情的心。就是《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是《起信论》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至诚心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要至诚恳切老老实实的将一切恶法都要断除;深心也是深信之心,乐集一切善法之心;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心。有了这些心,我们就不容易犯戒。2孝顺心。我们持戒要具足孝顺心,《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六道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怎么能毁犯戒法去恼害众生呢?假如恼害众生就不合乎孝顺之道了。3慈悲心。慈者予乐,悲者拔苦。众生没有安乐,有种种苦恼,我们要拔除众生的苦恼,要给与众生安乐,这就是慈悲心。我们有这个心就不容易犯戒,也容易将戒持好。4恭敬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他亲近善知识,如法修行,将来都能成佛,既然如此我们恭敬尊重都来不及,怎么可以轻慢呢?所以不但对我们的师长、对良师益友要好好恭敬,就是其他同参道友、其他一切众生,都要如此。印祖说:恭敬这一法,诚敬这一法,三世诸佛再来,它都不变异的。5真心。就是常驻佛性之心,我们要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种体性是常驻不变的。

我们具足这五种心,绝对不容易犯戒,一定会将戒法持好。

三、结劝:要耐心学戒,有恒长之心,将开遮持犯学习的非常好,认识的非常清楚,这样就有资格就具备条件把戒持好。最后我们将持戒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根据录音编辑整理没有经过法师审阅)



...查看更多
果清法师:让你一生吉祥的10个秘方
果清法师:让你一生吉祥的10个秘方


吉祥第一方:远离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皆是说让我们要尊敬有德行的贤者,能够从贤者身上学到更多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学问和人品才变得更加完美。

吉祥第二方: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吉祥人生产生很大影响。“孟母三迁”培育了孟子成为一代大儒。居住在一个适合自己的处所,安住于正道之中,就会得到别人的尊崇,这就是最为吉祥之事。

吉祥第三方: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果清法师:让你一生吉祥的10个秘方


一个能够谦虚多闻的人,他不管学什么技艺都能够精炼成熟。戒律是长养法身慧命的保证,也是令人不犯各种过患的准绳。佛陀告诉我们用五戒十善来修正的身口意,从而获得吉祥的人生。

吉祥第四方: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一个人应当尽到世间的责任,而且要从事正当的职业来谋生。作为子女,应当对父母奉行孝道,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奉养恭敬父母,让他们在晚年之时能够做到衣食无忧,精神愉悦。作为人夫人父,应当爱护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吉祥第五方: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六度是修行菩萨道的基础,六度中的布施度就是让人舍弃悭贪的劣行,布施的果报是荣华富贵。同时布施能够长养慈悲心和菩提心,是一种人性的回归。

吉祥第六方: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的会变成大恶。饮酒对身体无益,还会导致各种恶行。当一个人能够远离诸邪行,戒除饮酒的嗜好,那么他的德行一定会受到别人的称赞了。

吉祥第七方: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我们对他人的恭敬和谦让,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时常怀着感恩心和知足心去听经闻法,是为吉祥之事。

吉祥第八方: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我们要修忍辱与顺从的品格。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世事变幻无常,对于不如自己意愿的人和事,我们就要学会忍耐与顺从,并用般若智慧加以改变,你才会与人事物和谐相处。

有了忍耐与顺从的品格之后,我们才能够跟从沙门来修道学佛法,从而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走向解脱之道。

吉祥第九方:自治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一个人应当善于约束自己,过清净无染的生活。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陀教导我们八种求取涅槃的方法,真正如法修持,便可趋证涅槃之果。

吉祥第十方: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当我们生活上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能够处之泰然,“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持一颗清净之心,无忧无恼,便是一种最为吉祥的生活。


...查看更多
果清律师:2014年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开学典礼开示
果清律师:2014年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开学典礼开示


空公老恩师慈悲,我们住持和尚悟行法师慈悲,我们副院长定弘法师慈悲,我们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姐,诸位在家菩萨们,大家晚安。请放掌。

我们老恩师最近在《大经科注》的讲解里面,好多次都提到戒律很重要,所以老人家就请弟子们,我们净宗学院宝刹,到了正觉精舍,台湾埔里正觉精舍,邀请果清等来跟诸位共同研习戒律。目的就是我们遵从空公老恩师的开导,我们要真正的将戒律能够落实在生活上,这是非常要紧的。老人家也开示,戒律就是出世间法,它能够帮助我们真正离苦得乐,将来能够得解脱,乃至成就无上菩提。所以非常的要紧。

戒律跟普通的善法不同,为什么不同?戒律我们在受的时候都要好好的发愿、观想,对於十方世界十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的众生,我们都要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好好观想之下,因缘具足,我们能够得戒。得了戒体,我们能够生起戒行来护持戒体,那我们持戒的功德就周遍十方世界十法界。所以戒法是周遍众生界,普通善法没有这样的,是很有限的,而持戒的功德是周遍整个有情、无情的境界。遍该生境,周遍该摄整个众生的境界,众生就含摄有情、无情,境界非常广大。所以我们持戒,功德非常殊胜,我们就应当好好发心来受戒。要是说我不敢受戒,受了戒怕犯戒,怕犯戒不敢受戒,换句话说,我就永远做个普通凡夫众生就好了,将来还继续流转三界六道的生死,就等於这么说。我们不如此,我们要发心受戒,受了戒好好学戒,像开遮持犯的相状了解清楚,了解清楚我们才具备资格持戒。

这一回我们受了老恩师的慈面,就到了我们宝刹,来跟诸位共同学戒。目的就是我们共同将戒律落实在生活上,无论在家、无论出家都是如此,这样子会帮助我们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品位会高上,比较殊胜,高的品位。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我们就排了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它有四篇,因为一个月讲不了四篇,所以先讲第一篇「宗体篇」。这是我们无论在家、出家师父们都应当好好学习它,它里头都是文言文,看起来不像白话文那么能够容易了解它。但是,我们老恩师也常常开示我们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我们一遍不了解,一直读一直读,读了好多遍,它的义理就自然显现出来。我们看不太懂,有人来讲解,我们就更能够了解,就很快就可以懂得。懂得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好好的发心受戒。受了戒,我们在讲戒过程当中,也会将戒的开遮持犯会介绍出来,介绍出来大家能够了解开遮持犯,就可以好好的持戒了。

我们要怎么好好持戒?上根利器的,在遇境逢六根对六尘的当下,遇境逢缘的时候,我们要一心敬慎,要专一其心,要恭敬谨慎,不起心不动念,上根利器的是不起心不动念。怎么能不起心不动念?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生灭造作之法,都是如梦幻泡影的,如露亦如电的。好像晚上睡觉作梦,梦中,梦境当中感觉很真实,但是醒来却没这回事;也如同幻,魔术师变戏法一样,也是虚妄不实;又如同露水,早上有露水,太阳出来就消失了;又如同闪电,一闪也过去了。所以我们对五欲六尘的一切有为法,我们都要看成如幻如化,能看成如幻如化,我们就不会去取著,就不会去染污贪著了。不取著,我们就没有「有」,「有」就是爱取有的有。有了「有」,就有未来的生老死忧悲苦恼。所以我们上根利器的持戒就是要一心敬慎,不起心不动念。能不起心不动念,我们进一步就不虚妄分别,不虚妄分别就不会去取著,不取著,对五欲六尘的境界我们就能得解脱。持戒就皎如冰霜、尘点不染了。

假如不是上根利器的,我们还不能不起心不动念,但是我们要进一步以戒为镜,要拂拭勤,将戒法当作一面的宝镜一样的,我们要拂拭精勤。譬如我们凡夫众生往往会对戒法有所毁犯,但是毁犯了要赶快发露忏悔,就如同用毛巾将镜子上头的尘垢拂拭得干干净净一样的。所以要「以戒为镜拂拭勤」,拂拭非常的精勤,这样子的话我们也会将戒持好。有了过失赶快发露忏悔,忏悔就能恢复精勤,所以非常要紧。

在《师子月佛本生经》里头有两首偈颂,我们不妨说出来供诸位参考。这两首偈颂怎么说?「戒为甘露药,服者不老死,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持戒得安隐,生处无患难,亦当见诸佛,受法得解脱。」我们就解释,「戒为甘露药」,戒法就是甘露的妙药,甘露是天上一种不死之药,戒法就如同天上不死之药。「服者不老死」,我们能服用戒法的甘露妙药,我们将来就不老也不死。我们将来都会死,怎么不老也不死,这是怎么说?要知道「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於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果清律师:2014年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开学典礼开示

戒法就是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我们在因地好好持戒,我们将来可以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所以我们持戒的目标,怎么样?为了成佛,不是为了要生天或者作人,享受人天的、人间的富贵,不是。人天是有漏的福报,有漏福报享尽,仍然要堕落。人持戒的动机、目标要摆在成就无上佛果菩提,我们将来能成佛了,就证得不生不灭的本性,那就证得不生不灭。或者说本师世尊不是入灭了吗?要知道本师是示现入灭的。他老人家成佛了,彻证不生不灭的本性,他已经不生不灭了,在这个世间是示现入灭,然而又到其他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所以偈颂的前面两句,「戒为甘露药,服者不老死」,戒法就是甘露不死的妙药,服用的话,将来我们成佛了,就证得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是服者不老死,是这么说的。


「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持戒有了戒德之香,戒德之香是无远弗届的,不是天上人间种种香可以比拟的,它是无远弗届。所以戒德可做为我们仗恃依怙。我们能好好持戒,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就增长福报。不持戒的话,我们就削减我们的福报,我们将来就会堕落。我们能好好持戒的话,慈悲利济众生,都不恼害众生,我们就增长福报,这个福报就经常跟随自己,都不会失去的。

「持戒得安隐」,我们持戒的话,能够好好持戒的话,我们的身心在任何地处都获得很安稳,非常安定,非常的稳固,很安详自在的。所以持戒得安隐。「生处无患难」,我们投生的地处没有种种的忧患灾难,太好太好的地方。「亦当见诸佛」,也会当来见到诸佛。既然拜见了诸佛,诸佛就会为我们开示。佛为我们开示,依照佛所开示,我们能够恭敬如法至诚恳切的奉持,我们将来就会得解脱,所以「受法得解脱」。所以持戒多么的重要!

在这个月当中,我们有「宗体篇」,还有菩萨戒,还有《沙弥律仪》。「宗体篇」是果清私人为诸位来共同研习的。菩萨戒是天因法师,他也是我们正觉精舍的副住持,也跟随学戒都是二十多年了,一起学戒都二十多年了,是讲一个菩萨戒。还有良法师,果良法师讲沙弥的律仪,《沙弥律仪》,良法师也跟自己也都二十多年了。我们都一起自己学戒,学戒是三十多年,他们比较出家晚一点,所以也二十多年了,我们都共同的学习戒法。出来教书后,就住在戒律道场,每年都是结夏安居,或是听师长讲戒,有时自己也学讲。所以前后也虚度了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这一回我们就共同的来跟诸位研习戒法,我们共同的能够将戒法落实在生活上,无论在家、出家都是如此。然后帮助我们深信切愿,平素好好的诵经,又能够好好念佛,又能持戒,我们将来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品位非常的殊胜。今天果清就简单讲这几句话,大家共同的策励。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二零一四年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开学典礼—果清律师开示 果清律师主讲 (共一集) 2014/9/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8-103-0001


...查看更多
结语

果清法师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文琴棋,广学博闻,聪慧非凡。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