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奘法师

"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玄奘法师顶骨舍利_玄奘法师葬身之地_玄奘法师是哪位菩萨转世_玄奘法师简介

玄奘法师顶骨舍利_玄奘法师葬身之地_玄奘法师是哪位菩萨转世_玄奘法师简介

玄奘法师——伟大的翻译家
玄奘法师——伟大的翻译家

佛经翻译方面的大德高僧,最杰出的可算唐三藏玄奘法师。(公元602年)。河南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是陈惠的第四个儿子,幼习儒学,读到曾子避席的一段,玄奘深深体会到,要仿效曾子避席的美德,马上站起来,立在书房中,父亲当时看到这种情景,认为这个儿子是非常有礼貌,有孝心,心中十分欢喜。十三岁时,玄奘善根成熟了,他心里想,为了要远绍我佛如来的法身慧命,近光我佛遗留的宏伟教法,就跟随二哥长捷去发心出家做一个沙弥。到了二十岁,就在四川成都受具足戒。得戒之后,就到各处名山古刹,参访大善知识。同时就努力弘扬佛教,特别对于《大般若经》,更加积极弘扬,对于《涅槃经》、《摄大乘论》、《昙毗杂心》等有所心得,悟解很深。但当时玄奘法师多年来去各地闻法,异说纷纷,查检圣典也各有所宗,莫衷一是。很想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于是就立志去西方取经,同时又想到法显法师与智俨法师,他们为了弘法利生,探求真理,先后到印度求法取经。我也应该继承先哲之后,就立下了去印度取经的志愿,正巧这个时刻逢到从印度来中国的一位佛教大德波颇密多尊者(公元626年)向玄奘介绍了当时印度那兰陀寺戒贤法师在那里大弘法化,传授《瑜伽师地论》。

玄奘法师——伟大的翻译家

肯定了这部论是佛教三乘学说大乘的体系道理。因此就在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修本请奏,决志自行,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求法心切,只好从长安潜行出关,白昼隐伏,夜间赶路。当时正是八月秋高气爽的大好时光,开始走上了万里征途,历尽了艰难险阻,饱尝了风刀冰剑。以惊人的毅力,百折不回的壮志,在这冰天雪地和荒漠之中度过了漫长岁月。根据《慈恩传》记载,玄奘法师在四川时,曾于路上看到一个病人,满身生疮,真是臭污难闻,衣服也穿得非常破烂,玄奘法师心生怜悯,就把他带到寺里,给他请医生治病,又给衣服和饮食,对病人多方照顾。这个病人深感法师的慈悲心情,就传授他一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玄奘法师得到心经后,心里感到十分欢喜,就发心修持这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而且自利利他,到处宣说《心经》妙义。玄奘法师在前往印度取经,出关以后经过莫贺延迹地方,凡在有困难危厄的情况下,都经常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以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虔诚恭敬,专心诵念,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有灾难,当下都得消除,转危为安。使《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风行于世,深得广大教徒的受持读诵,信受奉行,消灾免难,得大利益。所以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我们佛教信徒,应当终身持诵《心经》,一定深得广大灵感。又传玄奘法师在益州空慧寺里忽然遇到一个生病的和尚,这位和尚知道法师就要继续上路去印度求法,就非常欢喜赞叹,同时又说:去中印度要经过很远很远的路,中间有不少的流沙和弱水,这一路上真是十分艰苦,而且也会碰到许多危险和惊恐。这位生病和尚,发慈悲心就口授了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一再叮嘱玄奘法师,如遭到种种苦难危险时刻,要一心恭敬的称念“心经”,在往来路上,一定会得到感应可保平安,没有一切苦难。希奇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法师再去寻找这位和尚,已不见了。后来法师离开国境,在旅途之中,凡遇有困苦厄难环境,或碰到粮食发生缺乏时候,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键时刻,法师都随时随地至诚称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四十九遍。由于至诚感通,当下就得到灵应,转危为安,离苦得乐。在西行印度取经的前进道路上,经过千山万水,悬崖峭壁,终于到达了中印度,在佛成道处摩竭陀国,那里有一座那烂陀寺,当法师正在绕坛礼拜的时刻,突然间又看到上次在空慧寺碰到的那位和尚。玄奘法师说:“蒙你口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心经》,我在一路上,每当遭遇一切艰苦厄难时刻,总是一心诵念,仰仗《心经》的护佑,处处都得到顺利,使我安全到达西天,满我心愿,表示诚恳的感谢。”这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不但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而且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灵感,有求必应,所以玄奘法师普劝人们要受持这卷《心经》。


这卷《心经》,在《大般若心经》第四百零一卷到第四百零五卷中间的四个品里,就是佛与舍利弗二人的问答,关于般若行的功德中间,摄要提出来的一段,作为单行本来流通,即是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的第二分初,《缘起品》、《欢喜品》、《观照品》、《无等等品》经文的心要法门,最最简单,只有二百六十字,这卷《心经》真是《大般若经》六百卷的核心。故所以叫做《心经》。这卷《心经》是法师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翻译的。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处学了五年,对于瑜伽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悟解。最后又在枝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了两年,把瑜伽学说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彻底弄懂,玄奘法师又在各地参学,对于大小乘各种学说,都有深刻理解,融会贯通,造诣甚深。在印度声誉极高,有“大乘天”的尊称。玄奘法师后来在印度周游各地,到处都开辟论坛。由于他知识渊博,辩才无碍,战胜了许多婆罗门教徒,成为声名显赫的论师。玄奘法师在印度走遍了一百二十八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度过了十七年的漫长岁月,精通梵文和佛陀要义。到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长安,带来了梵文本子三藏圣教,一共有五百二十个夹子,总计六百五十七部,就用二十四匹驼马,负载回来。

到了二月间,玄奘法师就进谒唐太宗于洛阳行宫,太宗以极其隆重的仪式,来迎接他,奉诏就在西京弘福寺开设译场。同时召集许多大德沙门与他共同从事翻译工作。经过十九年时间孜孜不倦的努力,共翻译了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余卷。玄奘法师、鸠摩罗什、真谛、不空被称为中国译经的四大译师。特别是《大般若经》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初一日在西京玉华宫译场里面,首先开始翻译的,梵本里面共有二十万颂。佛在四个地方说此经,第一是王舍城的鹫峰山。第二是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第三是他化自在天。第四是王舍城的竹林园。共有四处十六会。到了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冬天才把《大般若经》六百卷全部翻译完毕。法师才合掌欢喜的说,这部《大般若经》,乃是镇国之基,人天大宝。到了六十九岁时,由于二十多年来的翻译工作,功德圆满,就安然圆寂。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旅游家、翻译家、思想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称他为“唐僧”“唐三藏”。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一三八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一一○国家,传闻者二十八国家。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历史、地理、文化上,乃至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所重视。

...查看更多
玄奘法师临终时是怎样度过的
玄奘法师临终时是怎样度过的

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的历史记载中,玄奘法师对译场的助手和弟子们这样说: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在玄奘法师的一生中,他第一次发出了担忧之辞。不久,他又对弟子们说的一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遗言: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法师的弟子恳请玄奘翻译《大宝积经》。玄奘法师在勉强翻译了几行后,突然停了下来神色黯然地说: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说完这句话以后,玄奘法师从此绝笔。他表示,要把此后有限的岁月去为离开这个世界做准备。

正月初八,玄奘法师的弟子玄觉法师梦见一尊庄严高大的佛塔突然倒塌,他赶紧就去找玄奘法师。玄奘法师明确告诉他:非汝身事,此是吾灭谢之征。仅仅一天以后,正月初九,曾经翻越过无数崇山峻岭、滔滔江河的玄奘法师居然在屋子后面跨越一道小沟时摔了一跤。虽然只不过是稍微擦破了一点点皮,但玄奘法师却从此倒下,病情急转直下。

正月十六,玄奘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口里喃喃自语: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第二天,玄奘又梦见禅房里突然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人,非常高大,身穿锦绣服装,来回穿行,院子后面的山陵之间突然布满了鲜艳的金幡、旗帜,林间奏响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门外停满了装饰华丽的车子,车子上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供养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一面说:玄奘未阶此位,何敢辄受?一面却还在进食。弟子赶紧把玄奘法师叫醒,玄奘法师睁开眼睛,把自己刚才看见的事情告诉了身边的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这个寺主非常恭敬地玄奘法师的这些描述记下来,留给了后人。玄奘法师同时还对慧德法师说:玄奘一生已来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并不虚也。意思是说:我在梦境当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好像表明我这一辈子所修的福慧没有白费。我确信,佛教因果不是虚妄。

在生命弥留之际,玄奘下令弟子把已经翻译完成的佛经编一个目录,看看翻译了多少。玄奘法师又吩咐众僧为他造像写经,广为施舍,同时他按照佛教的戒律,把自己用的东西全部施舍给寺里的僧众。

那么玄奘法师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刻留下的遗言是什么?玄奘法师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圆寂的呢?

从文献记载上来看,之后玄奘的病情稳定了一段时间,或者是所谓的回光返照。在正月二十四日那天,玄奘法师让一个叫宋法智的塑像工人在玉华寺的嘉寿殿竖起一个菩提像,把骨架搭好。他召集了所有身边的翻译佛经的弟子,留下了在人世间最后的话: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玄奘法师意思是说自己的俗身是不净的,已经厌恶了,在这个世间所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不必要再待着。我不是为个人修福慧,我修的这一切愿意把它回报给人世间仍然活着的人。我祈愿,我能跟大家一起上生到弥勒菩萨身边,去奉侍弥勒菩萨。我发愿,当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我愿意跟着他下来广作佛事,去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最高的智慧。

在接下来的日子,玄奘法师几乎不说话,只是不停地念诵佛经,皈敬弥勒、如来,愿往生弥勒净土。

二月初四夜开始,玄奘法师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非常平缓地,右胁而卧,不动半分。这是玄奘圆寂前肉身的最后姿态,我们看见卧佛就能想到这个姿势。

二月初五夜半时分,他的弟子问玄奘法师: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即弟子问玄奘,和上(和尚在佛经中是个尊称,但自己不能称自己为和尚,只能称贫僧或者小僧,而最尊敬的写法应该是作和上),您是不是已经决定可以生到弥勒佛净土呢?

玄奘法师回答:得生。

这是玄奘法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两个字。

玄奘法师圆寂的消息传到长安,举国悲悼,唐高宗哀叹:朕失国宝矣!甚至为了玄奘法师而罢朝数日。二月二十六日,唐高宗下旨,玄奘法师所有丧事费用由朝廷负责。三月初六,又下令暂停翻译工作,已经完成的部分由政-府出资传抄,尚未完成的交慈恩寺保管,不得遗失。

玄奘法师临终时是怎样度过的


四月十四日,按照玄奘法师临终前的心愿,将他葬于浐水之滨的白鹿原,当时赶来送葬的人不计其数。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樊川北原,并在当地营造塔宇寺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又下令在两京,也就是长安和洛阳各建造一座佛光寺,追谥玄奘为大遍觉法师。

在玄奘法师圆寂后一百八十年后的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发生了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一场法难会昌法难,统治者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摧毁一切寺庙,淘汰僧尼。而就在这样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中,长安的慈恩寺也被明令保留了下来。这足以说明玄奘法师的功德和声望。

...查看更多
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文/清凉

玄奘法师,堪称千古一僧。


启功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唐太宗赞云:“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大唐三藏法师圣教序》),这既是很高的赞誉,也是形象传神的譬喻,“松风水月”、“仙露明珠”虽不足比方,我们仍可以概见大师的风神。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躡霜雪而前踪。”法师西行求法旅程的艰辛不是这几句能传达的,也绝不是这么充满美感。而其志行之坚确,却是千年不磨,后人称仰。

大师游学五印,遍参三乘,寻礼圣迹,饱参硕德,以其德学遍受国王、僧侣、士庶的礼敬供奉,并在曲女城斗法、无遮大会中辩才如海,摧破外道之论,义云弥天,显扬三乘之旨,遂获得“大乘天”与“解脱天”的盛誉。高驾象王,游步通都,万众瞻拜,极盛于时。《圣教序》所谓:“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玄奘大师

而大师不违初愿,折道返国,孜矻穷年,不辞衰朽,终使贝叶灵文,著于东土,三藏奥义,流遍诸夏,其传译之功,泽被万世,举扬之劳,服膺亘古。文辞义理双美于前,真谛俗言畅达于后。缁门宏规,独步千古,华夏贤哲,岂遑多让!正所谓“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拨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法师所处之时代,正当瑜伽教兴,故其所学以《摄论》、《瑜伽》、《因明》为主,那烂陀师承戒贤,为瑜伽论主,随胜军居士,修学《唯识》。师之高足窥基,依唯识经论立宗,曰唯识、法相、慈恩。而大师之学修、翻译,实不限于此也。

赵朴初《 唐代青龙寺——空海之足迹 序言》将玄奘与日僧空海并论,于玄奘法师则言:“且奘之学虽承护法、戒贤,至其译述之业,则体大思精,释迦一代时教,包举无疑。其于小乘,则弥勒、无著一本、十支之作无不译。晚年独皈心般若,六百卷宏文实括释尊大乘学说之大全,而以《金刚》、《理趣》二经为枢轴”。

《大般若经》600卷为玄奘法师最重要之译著,依《慈恩传》卷十,“东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不能周备,众人更请委翻。然般若部大,京师多务,又人命无常,恐难得了,乃请就玉华宫翻译,帝许焉。”

玄奘法师的译经事业得到太宗支持、赞誉,同时,不时受太宗召对,就军国政务、皇族休咎为太宗解疑,这对焚膏继晷、自感时促的法师来讲自然有无暇之感。所幸,法师生命的最后时光给予了600卷大般若,且终于获得高宗许可。离开京师长安,到铜川玉华宫以竟其业。

显庆四年冬十月,法师与翻经大德及门人同去玉华宫,安置于肃诚院。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正月初一,开始翻《大般若经》。因其文总二十万颂,门人请删,师欲顺众意,如罗什所翻。

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是夜,梦境怖畏,或见乘危履险,或见猛兽搏人,梦觉向众述异,还如前翻。果得夜梦光明,诸佛菩萨放光触身。


玄奘法师初译佛经,每日数卷,至翻《大般若经》时,每日竟至十九卷。法师自谓至玉华宫,悉为《大般若经》因缘,并自感“必当卒命于此”,“经部甚大,每惧不终”,勉励徒众“人人加勤,勿辞劳苦”。

玄奘法师得《大般若经》梵册三种,“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疑义踌躇之时,自觉豁然冥加。翻初会“严净佛土品”时,玉华寺主及翻经僧均梦见寺宇严净,无量菩萨、诸天供养经卷。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经》终于译完,大众欢庆。众迎经时,《般若》放光,照烛远近,香气弥漫。

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正月初一,众请再译《大宝积经》,法师勉强执笔,翻译数行即感体力不支。二十三日,师设斋供众,复作辞别,口中诵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的,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这正是《大般若经》中的言句。这是否可以看作玄奘法师“晚年独皈心于般若”的表征?

二月初五,玄奘法师圆寂。圆寂前弟子普光等问;“和尚得生弥勒内众否?”法师答云:“得生”。

上述法师所诵《般若》经的言句与《心经》几乎全同。玄奘法师毕生之翻译,亦以《般若心经》流传最广。而法师得此经卷,据传是西行之前,于成都照料病僧蒙授梵文,于西行中,遇有神怪之难,即诵此经以克之。而法师于印度,复遇前僧,云是观音应化。

《心经》为《大般若》之心髓

可知玄奘法师之因缘,始终与《心经》攸关。而《心经》确为《大般若》之心髓,即其义理含《能断般若》(即《金刚经》)与《理趣般若》,赵朴初语此为“《大般若》之枢轴”,《心经》则为此《能断》、《理趣》之合璧也。

般若向分甚深、广行二派,甚深由文殊司掌,广行由弥勒司掌,法师求生内院,即为弥勒眷属,则亦般若眷属矣。而甚深、广行本不二者,则甚深为内证,广行为外显也。亦可知瑜伽、中观,皆本般若,正所谓析相显性,称性辩相也。则法师以瑜伽宗主,复归心于般若者,理故宜然,事复何疑?

而印土之有性相义歧,由聚讼而分饮,法师于那烂陀乃有《会宗记》梵文三千颂之作,所惜已佚,而其会通之见行,固由学修所致,则无疑也。


...查看更多
玄奘法师长眠地兴教寺面临滑坡威胁今年尤为严重

兴教寺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奘法师长眠之地,有着被列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千年古塔。如今,这座千年古寺正面临着滑坡威胁。

来到西安城南20公里处,站在少陵原上,脚下的兴教寺一览无遗。兴教寺三面依着少陵原,可紧邻的山体却年年滑坡,给兴教寺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记者一路看到,滑坡地带长约150多米,脚下就是兴教寺的北门一带。这一地带山体和寺院非常亲密,几乎没有院墙。站在30多米高的坡上向下望,斜坡上不少大树已经倒向寺院屋顶。随行的宏闻法师告诉记者,因为雨水多,今年滑坡尤为严重。这里还有一条150米长的水渠,是今年春天长安区文物部门修建用来排水缓解滑坡。

站在一处相邻坡地,从上面看一切安好。但是从地面往上看,这部分山体却已经濒临“中空”。外部和内部的土块有15到20厘米的缝隙。

玄奘法师长眠地兴教寺面临滑坡威胁今年尤为严重

宏闻法师说,一旦这块地方发生滑坡,寺院北部的卧佛殿、丈室、三藏院、纪念堂等都有可能被掩埋。


三藏院有玄奘法师的佛像,四周金碧辉煌的泥塑记录着取经路上的艰辛。这里是游客来兴教寺的必看之处。卧佛殿内有一个10米长的木雕卧佛,宏闻说他原来就住在里面,今年8月份因为滑坡严重,已经搬出。记者看到,目前兴教寺内还在施工,但是僧众都比较担心滑坡危险。

...查看更多
结语

玄奘一生专事研究佛教经论,不畏艰险,远度重山,由印度运回梵文经卷,在长安讲经传教19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