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慧老和尚

"

净慧法师,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释虚云法师。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改革开放后,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法师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等,使无数学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慧、禅的清凉、禅的慈悲、禅的洒脱。

净慧老和尚生活禅语_净慧老和尚法语_净慧老和尚的四大弟子_净慧老和尚简介

净慧老和尚生活禅语_净慧老和尚法语_净慧老和尚的四大弟子_净慧老和尚简介

净慧长老:有杀盗淫妄宿习的人,常念〈楞严咒〉可消宿习
净慧长老:有杀盗YIN妄宿习的人,常念〈楞严咒〉可消宿习


节录自净慧长老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佛说,阿难你请法,修行人摄心的方便之门。今天先说,首先要从修行戒定慧入手;然后得入正定至三昧妙门。证得阿罗汉果位后,发菩提心,求行菩萨道,修菩萨行。修菩萨行 ,就要在行住坐卧中,除掉淫杀盗妄的恶习,才能使心明如皎月,对情爱冷若冰霜,身心不生一切枝叶。枝叶是心三口四。心三是贪嗔痴产生的身行杀盗淫;口四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由于持戒清净,得入正定三昧中生出智慧,心三口四恶习产生的根源就没有了。身心对六尘,就不立因缘。无生因何有果,一切魔事何处发生。一切魔事都围绕五蕴进行,身心不受色想行,识中不落因果,自然无魔事。所以,有证悟的人讲,天下无魔事,心中皆佛事 ;魔事是心魔,佛事自性佛。有杀盗淫妄宿习的人,常念楞严咒可消宿习。楞严咒,是佛顶光

明无上神咒;是佛顶光明无限相,是佛无为心中无量宝光,是佛坐光辉永放宝莲花上,为慈悲有宿习的修行众生所说。一心持咒的人,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人身平安,财宝无忧。

阿难你与摩登伽女很多劫有恩爱的因缘,恩爱的习气也不是一生乃至一劫的累积。佛一说楞严咒,消除了摩登伽女多少劫的习气,恩爱之心消失,于生死苦海中永远得解脱。听闻佛法,去掉习气,消除业障,增长智慧,功德不可思议;摩登伽女当时证阿罗汉果。

净慧长老 简介

净慧法师,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于2013年4月20日上午圆寂。

1951 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释虚云法师。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改革开放后,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法师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举办 “生活禅夏令营”等,使无数学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慧、禅的清凉、禅的慈悲、禅的洒脱。

净慧长老:有杀盗淫妄宿习的人,常念〈楞严咒〉可消宿习



...查看更多
净慧老和尚:数息观的关键是什么?

净慧老和尚:数息观的关键是什么?

相信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都是听说过数息观的,我们知道,数息观非常殊胜,被称为二甘露门之一,它是对治散乱而入道的一种方便法门。数息观怎么修?关键是什么?

我们从娘肚里一出生,首先就是呱呱一叫,这是打开息道。从娘肚子里出生,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吸一口气,真正地用自己的鼻子接触外面的空气,在娘肚子里面不是直接地接触空气,只能借助娘的呼吸来保证自己不会窒息死亡,所以从娘肚子里一出来首先是吸一口气,自己虽然感觉不到,在医学上是能够证明的。

婴儿呱呱落地,首先就是深深的吸一口气,吸的这口气表明他从此正式来到人间,要过人间的生活。离开世间的时候,与此相反,最后一口气吐出去回不来,生命就结束了,如果这一口气还能回来,还能够入息,还能够继续有呼吸,他的生命就还不会结束。因此,在数呼吸的时候,尽量地练习到在呼吸一出一入之际数入息,这样可以跟生命的源泉保持一致。当然也不是不可以数出息,如果心里感到很闷,肚子很胀,好像有异物耿耿于心,这时候数出息也可以,这是因人而异,不是绝对的。不过佛经上告诉我们,数入息比数出息更加殊胜。

净慧老和尚:数息观的关键是什么?

怎么数息呢?

呼吸一出一入数一个数字,从一至十,周而复始,念念分明,在数字与数字之间不要有其他的妄想参杂进来。万一数字数乱了,数到五数不下去了,怎么办呢?重新从一开始。数呼吸开始的时候可以直接观鼻孔,观鼻孔容易把握,鼻孔在呼在吸,容易把握。开始可以这样,久了不行,久了容易使心疏散,不能够定下来。开始是观鼻孔,以后就由鼻孔吸,一直吸到丹田(肚脐下三指的地方)。这非一日之功,比较敏感的人容易做到,但是大部分人是麻木型的人,对呼吸不敏感,所以大部分人要逐步地从鼻孔到呼吸道,然后到胸腔然后到腹部,最后到丹田。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如果能够把呼吸引入丹田又从丹田引出来,就算有一点点道道了,用功就很容易上路。要记住这是逐步地加深,不能着急,着急对用功不利。

其中前三相是不调相,最后一相是调相。风,就是在呼吸的时候,从鼻孔呼吸出入就像拉风箱一样,响声很大,打坐时中间隔着两三个人都能听到呼吸,这就是风相。喘,就是呼吸的风相慢慢地变小,向息道转化,但是粗细快慢不均匀,就好像一个人走累了那样喘气不均,好像老人上楼梯上气不接下气那样。

第三个是气,喘慢慢地向气过渡,气是呼吸粗的状态,听得见声音,感觉得很清楚,这就是气。学气功的人,就是在气上做功夫,他们没有达到息的状态。上面这三相都是息的不调相,都是息的从粗到细、从浅至深、从明显到不明显的转变的过程。不是说离开了息还另有风、喘、气,不是,它们实际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前三相是不调的表现,所以叫息不调相,呼吸的调相就是息。息的特点是若有若无、绵绵密密,这就是呼吸的调相,用功到这个程度时,呼吸似乎感知得到,又好像感知不到,但是又绵绵密密不会间断,就能够真正做到像我平常讲的用功六个字真言:“专注、清明、绵密。”在打七开始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方法做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每一个念头跟息是紧密相连的,是同步的,叫念依于息。你的念头不能离开息,离开了息就是打妄想。能够做到念依于息,就没有妄想,或者说没有杂念,把一切的妄想、杂念都集中在一个念头上,就是在数呼吸。

怎么检验自己的功夫呢?

我们怎么样来检验自己的功夫呢?就看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和呼吸紧密相连,有没有其他的妄想参杂进来。如果有妄想参杂进来不要理它,不要去追,不要跟它作对,越追妄想越多,不理它那是最好的方法。你不理它那就不随过去、现在、未来,就能够直接安住当下,用功夫的诀窍就是能够心心念念安住当下。远离过去、现在、未来,心心念念能安住当下,我们的功夫才能上路。这是古代的祖师们告诉的方法,也是我亲近善知识、修行多年得到的宝贵经验,供养给各位作为修行上的敲门瓦片。无门这个门怎么开?怎么打开这个无门?找一块瓦片,这个瓦片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方便,用这个方便把这个门打开了,这个方便也不需要了。

净慧老和尚:数息观的关键是什么?

上面就是关于净慧老和尚开示的数息观的关键了。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人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和一些师兄来一起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
净慧长老: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

净慧长老: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

“见性”的“性”究竟是指什么呢?《坛经》里,六祖用了三句话来说明这个“性”,他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自性就像虚空一样,了无一物可见,这就是正见。这是从一个方面来说。第二个方面:“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第三个方面:“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这就是六祖慧能大师对明心见性的说明。

自性是了无可得的。能见到这个道理,这就是正见、正知,就是见性成佛。在这里,六祖是要我们彻底地洞见对我、法的执著是根本错误的,要我们真正地明白佛和法都是缘起无自性的。能够当下见到缘起无自性的这个现实,那你就见到了佛。经上讲“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佛”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平常看事物,都不离执我、执法,并没有真正地见到缘起。能见到缘起,就能见到法,就能见到自性。缘起无自性这个道理,“有佛无佛,法尔如是”,它是事物存在的一般规律,并不是佛创造的,佛只是发现了它。无论有佛出世,还是无佛出世,它都客观存在。“法尔如是”的这个“法尔”,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去体会它,实在是难的很。要从活生生的现实中去体认缘起的道理,去证二无我的道理,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因为多生多劫以来,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从我出发,从我所有出发,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执著。临济禅师的四料简用了一个“夺”字,所谓“夺人不夺境”(夺,就是从你手里把你所执著的那个东西拽下来)。可见这个执著是很难除去的。

“法尔”的道理非关文字,它是教外别传的。言教所说的道理仅仅是对真理的一种描述,对空性、对缘起法的一种描述,它不是事物本身。真正要去接触那个真理,就必须去亲证。真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说不出来的。日本有位临济宗的大禅师,叫做白隐禅师,相当于中国清初的时候,他写过一首诗,谈到“法尔”的道理:“毕波罗窟里,未结集此经;童寿译无语,阿难岂得听。”这四句是讲教外别传的道理。在毕波罗窟里,五百个阿罗汉结集经典,但是这个教外别传的真理却没有办法用文字来结集。“童寿译无语”,童寿就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著名的译经大师,但是,教外别传的东西,他也没法用语言来翻译。“阿难岂得听”,阿难以多闻第一而著称,但是他无法听到这教外别传的话。

\

下面还有几句话:“北风吹窗纸,南雁雪芦汀;山月苦如瘦,寒云冷欲零。”“北风吹窗纸”,讲北风吹起来的时候,把窗纸吹破了,呼呼地叫。“南雁雪芦汀”,南方的大雁是白的,南雁落在芦汀上,芦汀一片雪白。北风、南雁、山月、寒云,这样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所起的作用,所表现的形式,人们能左右得了吗?左右不了。因为这是一个“法尔”的道理。像这个“法尔”的道理,“千佛纵出世,不添减一丁”。对这样的道理,千佛出世不能增添一点,也不能减少一点,它是本来现成的。如果我们能深刻地理解“法尔”的道理,我们就可以逐步把我们平常的那些执著、邪见、贪、嗔、痴、我慢淡化掉。你所执著的那些东西原不过是你强加在事物上面的一些偏执之见,事物本来并非如此。比如你希望一种事物是固定不变的,希望好花常开,希望美景常在,希望人长生不老,希望我们永无病苦,于是就有了“常”的观念。这一切做得到吗?根本做不到。因为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一切法都是在条件的制约下存在发展的。你单方面想要如何如何,那不过是痴心妄想。因为条件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地发生变化,而我们的心总是落后于客观事物的发展。

古人有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他的剑掉到水里,在舟上刻好了记号,但是没有想到舟在移动、水在流,在这种情况下,想按舟上的记号去找剑,怎么能找到呢?如果你想找到剑,你就应该当下跳到水里去。他不在当下下功夫,却在舟上刻记号,那个舟刹那之间就走得很远了。形势已经改变了,你的思路却死死地执著在原来的地方,怎么可能与真实相应呢?

自性虽不可言诠,但我们可以在日常修行中去体证。谈到见性,并不是所有的人的层次都是一样的。见性有深浅、高低不同。你对缘起法悟得透一点,你就见得全面一点。禅宗的灯录上面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个学人问崇恺禅师:“菩萨见性,如昼看日;声闻见性,如夜看月(菩萨见性,就像白天看见太阳一样;声闻人见性,就像晚上看见月亮一样);未审和尚见性如何(你大和尚见性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禅师回答说:“一笔勾下。”那个学人进一步问:“未审意旨如何?”禅师说:“万里无云,千峰壁立。”学人马上说:“谢和尚指示。”禅师接着道:“错!错!”这个公案是什么意思呢?声闻人见性,就像夜间看月。月亮是很明亮的,但是在月光下看其他的事物还是模模糊糊的,这表明我已经空了,但是法还没有空。菩萨见性,像白天看太阳一样,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也空、法也空,我、法二执全都破除了。那么禅师见性怎么样呢?一笔勾下。他的意思是说,我见性是要把上面的那些境界都一笔勾销,把心中所有的执著统统放下。一笔勾销之后又怎么办呢?“万里无云,千峰壁立”。就像秋高气爽、阳光普照的日子,看一切东西都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这是一种境界。学人要谢他,他说错。为什么呢?你要说一个谢字,那就多余的了。在这个境界里添不得半点多余的东西。

另外,《碧岩录》上有一个公案讲,须菩提在山中冥坐,如空山没。帝释天见了就纷纷散花供养、赞叹。须菩提就问:散花的是何人?帝释说:我是天帝释。须菩提就问:你为什么要散花呢?帝释说:我敬重尊者赞说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说:噢,原来如此。他接着说:我对般若,从来没有说过一个字(般若的真正相貌是不能增一字,也不能减一字,这是教外别传的)。帝释说:尊者无说,我亦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你没说,我也没听见,这才是真正的般若)。这个般若也就是佛性的异名,也就是所谓的“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佛”。般若不是我们背得几句话,学会几首诗,它不是世间的小聪明。

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这个道理,既深刻,又难以把握,但同时它又是我们活生生的生命本体,活生生的现实,在禅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现成的,关键要看我们如何用生命去投入、体验,去当下承担。

...查看更多
净慧长老:如何防止禅病的干扰

净慧长老:如何防止禅病的干扰

参禅这一法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历代有不少祖师大德,都是从这个法门入手来了明大事的。当然,这个法门虽然殊胜,但我们每个人要真正由此而开悟,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宋代有一位五祖法演禅师,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禅师,他底下出了很多能人。他把出家人在禅堂里能不能开悟看得很重要,认为这是佛法能不能住世的根本征兆。有一年遇上大天灾,寺院里的庄园都颗粒无收,生活没有着落。五祖法演禅师感叹说:“今天各庄园颗粒无收,我并不犯愁。我最犯愁的是,今年夏天禅堂里几百衲子在那里参禅,没有一个人能透得过这无字关!这是佛法将灭的一个征兆。”古人讲,“君子忧道不忧贫”。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特别强调真修实证,强调开悟,认为这是胜过世间一切名闻利养的最大富有。法演禅师底下出了不少修行有成就者,其中最着名者要算圆悟克勤禅师,圆悟克勤禅师底下又出了个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宗杲禅师是南宋时期有名的大禅师,他不仅是一位大彻大悟者,而且也是一位着名的爱国僧人。他十七岁就开始参无字公案,参了十七年,一直到三十四岁才开悟,可见开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立下大志向,横下一条心,要敢于跟各种各样的烦恼魔决一死战,只有这样,祖师关才有可能透得。

\

这里所说的各种各样的烦恼魔,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禅病”。禅病就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干扰、障碍。它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却不外乎如下几种:

身体上的不适和病痛,有的是由用功方法的不得当而产生的,比如头疼、腰疼、腿疼、耳鸣、目眩、口臭等等。对于身病,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调理。只要及时调理,并且调整得当,一般来说,身体上的病是比较容易对治的。

心病的形式有很多,最突出最普遍的恐怕是心静不下,功夫用不上,或者是一上座就想睡觉,迷迷糊糊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昏沉和掉举。有时正在用功,忽然陈年老帐翻起来,妄想纷飞,弄得自己再也静不下来,有时又不自觉地想起可恶的情境或者是可乐的对象,于是又生起嗔恨心或者是淫欲心。那么,心病来了该怎么对治呢?我想莫过于一个“歇”字,所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若能把一切妄想、烦恼当下觉破,当下歇下,那当下就是清凉。

一般说来,只要我们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有了适当的觉照,并且真正发起了菩提心,身心上的种种疾病都比较好对付。比较难对付的恐怕要算业病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恶业无量无边,我们的生命之所以长时间地在痛苦中轮回,就是由于这些业力的牵引,在我们没有觉悟之前,这些业力总是以一种盲目的形式控制着我们的生命流向;现在我们修行,目的就是要同这些业力作殊死的搏斗,最后完全控制它们。所以对我们修行人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过去无始以来所形成的业力。面对业病的干扰,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是要不执着。在用功的时候,不能见了好境界就欢喜,见了恐怖境界就害怕,否则就会入魔。魔不是别的,它就是你无始以来业力的变现。在你的菩提心没有完全发起来,在你的觉照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力往往会变现成一种魔境,利用你的执着心来操纵你,阻止你前进,乃至使你失去自控。比如,你在打坐的时候,看见了佛像。你欢喜得不得了:哎呀!我今天见到了佛。这个时候,你若不能自觉,你的业力所幻现的魔境就会一步一步地把你往欢喜心上引发,让你见到种种高兴的境界而欢喜,以至完全陷在欢喜中不能自控,这时你就着了欢喜魔,成天乐呵呵地笑个不停。如果你见到的是恐怖境界,你不知这恐怖境界也是你的业力的幻现,以为是真实的,从而害怕得不得了,这个时候这种恐怖境界会变得愈来愈频繁,愈来愈复杂,如刀山剑树一般,让你无法抗拒,从而使你完全陷入恐怖之中,不能自控,以至见到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害怕,神经错乱,这就是着了恐怖魔。另外年轻人还要特别注意防止着了淫欲魔。不管是男是女,都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在打坐的时候,一定要排除这方面的种种妄想,更不要随着它走。若在打坐过程中,老思维这方面的事,淫魔便得机会进入你的心中,从而完全控制你。所以,在打坐时,为了防止业病控制你,一定要牢记住“不执着”、“随它去”、“不理它”。万一上述魔境出现了该怎么办呢?那你就真心诚意地忏悔。在修行过程中,经常忏悔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恶业太多,不忏悔则无以消除。我们只有通过忏悔,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忏悔的心,求得三宝的加持、护念,才有可能做到不被业病所控制。

另外每一座结束时,一定要回向,默念下面的回向文: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当你这样回向时,你就会得到很大的加持。

禅堂是一个寺院灵气最足的地方。我们每天在这里打坐,时时刻刻都在三宝的护念和加持之下。只要朝禅堂一坐,一般人都会显得特别安详,烦恼减轻了许多。在禅堂里打坐,我们最好要心存这样一种观想,观想我就坐在佛光当中,就坐在三宝的加持护念当中。若时时刻刻有这种观想,一切魔障就不会来干扰你。古人讲:“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时着魔。”各位在用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查看更多
结语

净慧老和尚一生潜心修习禅宗,提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让人们领悟禅的智慧和洒脱。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