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忍法师

"

见忍法师,俗名汪长元,1990年6月出家,拜原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汉阳归元寺方丈昌明法师为师,现任全国青联委员、湖北省青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湖北省宗教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等职。

见忍法师禅脉_见忍法师现状_传印法师准提咒_见忍法师简介

见忍法师禅脉_见忍法师现状_传印法师准提咒_见忍法师简介

论“东山法门”在促进禅宗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见忍法师
论“东山法门”在促进禅宗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见忍法师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最终以自力为主要特征的禅宗和以它力为特征的净土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尤其是禅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那么,禅宗在佛教宗派中如何发展形成的,其中的关键之处又在何处?一般认为,六祖慧能大师对禅宗的发展贡献最大。这当然是事实,但是,慧能的思想并非独创,它还是传承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大师所开创的东山法门,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东山法门,才有了后来禅宗的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本文就简单地谈谈东山法门在促进禅宗发展形成中的关系。

一、东山法门的兴起

所谓东山法门,是指由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大师所开创的一种禅宗修行方法。

论“东山法门”在促进禅宗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见忍法师

它起源于道信,完成于弘忍。由于弘忍大师在黄梅东山弘法期间,广开禅门,接引群品,聚众千计,影响巨大,为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黄梅东山建立东山寺,所以禅门后继将他的禅法称之为“东山法门”。东山法门虽然是以弘忍的修行方法命名的,但其中也包括四祖道信的思想。严格的说,东山法门是弘忍在继承四祖道信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道信大师和弘忍大师两人的思想结晶的禅法。因此,谈东山法门,也要谈道信大师。


道信大师,禅宗四祖祖师。祖籍河南人,后来到湖北。追随三祖僧璨,得到名师指点,获得正法真传。大约在公元620年左右,应僧俗的邀请,驻锡黄梅双峰山,传法三十余年,并写下《入道安心要方便门》教导僧俗。由于道信大师的修行方法得当,所以前来修学者甚多,五祖弘忍大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弘忍大师,禅宗五祖祖师,东山法门的完成者。俗姓周,湖北黄梅人。十二岁就开始追随道信法师学法,一直到道信大师往生后,弘忍大师又在双峰山东面十里的东山建立寺院,教化四方僧俗。弘忍大师继承了道信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并加以发展,这就是后来的《修心要论》。由于弘忍大师能够依据时势的不同,针对性地改变弘法方式,因此,东山法门发展兴盛,成为当时最为主流的佛教宗派之一,东山法门的声望正是在此时确立的。如《楞伽师资记》中就说:“则天曰:若论修道,更不过东山法门。”,另李华撰《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碑》中也记载:“天台止观是一切经义,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

二、东山法门的特点

道信、弘忍大师所开创的东山法门,能够吸引众多的修行者,主要与他们的修行方式密切相关。下面,我们结合道信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和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谈谈东山法门的基本特点。

道信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讲安心的内容,集中反映了道信大师的安心法门。道信大师认为安心是修禅的第一要义,因世界一切根本在于心,人的思维决定了世上的一切。明确了这一点,“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可以说是后来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思想源头。因此,安心是修行的前提。要安心,首先必须忏悔,忏悔的内容即为坐念实相。念实相,就是实相念佛,就是:“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通过实相念佛,就能达到一种身、相不二的境界,也就是“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

弘忍大师在道信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的基础上,提出了《修心要论》。关于《修心要论》,尽管有见地不同,但都赞同他反映了东山门下的思想。因此,可以用它代表弘忍大师的思想。《修心要论》的主题在于“守心”,“夫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修道,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本来清净的心性,守心,就是要守住这个本来清净的心,要守心,必须先观心,所谓观心,就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身,令气息调。征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熟视,则了见此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业业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稳看熟视,即反覆销融,虚宁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虚凝,澹泊皎洁,吾更不能说其形状。”这是很好的修行指南,极具实践意义。东山法门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僧俗,与此有很大关系。

以上,我们简单的介绍了道信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和弘忍大师的《修心要论》的主要内容。在这两篇纲领性经论的指导下,道信大师和弘忍大师所代表的东山法门形成了如下特点:

第一,戒禅合一。道信大师除了有《入道安心要方便门》之外,还有《菩萨戒法》,但未流传下来。依据台湾印顺法师的研究,道信大师的菩萨戒法与其禅法是合一的。其后的弘忍大师要义也正是戒与禅的统一。

第二,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与后来的六祖慧能大师以《金刚经》教人是不同的。无论是道信大师还是弘忍大师持奉的主要是《楞伽经》,强调要依经所说“佛语心第一”来重视“心”的作用,其意是要使信徒专门向内心用功。这一点,可以从道信大师《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和弘忍大师《修心要论》中深入出来。


...查看更多
见忍法师:关于佛教寺院管理的探讨
见忍法师:关于佛教寺院管理的探讨

见忍法师

佛教的根本理念是自觉、觉他的道德自我约束,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佛法的教育就是一项科学的管理。

就管理本身来说,管理是对自我道德行为出现漏洞时的补救,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有着与法律相同的作用。他对我们现实社会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作用,也可以说补足我们现实管理的不足。理由是佛教两千五百多年来在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管理原则,佛教的戒律是佛陀制定的,而清规则是中国的历代祖师根据中国佛教本土的具体情况,所做的补充,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在不断的改进使之更加合理。这也是佛教经久不衰的真实现象。我们认真的研究和运用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构建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佛教管理制度和发展的形成

1.原始佛教的管理形成

在两千五百前释迦佛在古印度成佛后第一件事就是传法(也可以说是教学)。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管理和实施管理的起源,不过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后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越来越多,随之管理的必要性也开始体现。

2.佛教管理形成的分类

通常我们把它分为两部分:原始佛教对思想和行为的管理、原始佛教对公共和私有财物的管理。

原始佛教认为思想的运动可以决定行为的好坏。所以最初佛陀是以思想管理为主题。他引导弟子们正确和建康的思维。比如世尊把世间的一切看着是梦泡影,把生、老、病、死看做是一种无常。把这些现象都归纳到了思想不建康的运动、所带来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思想。于是因与果的关系就随之体现了。因此世尊开始制定种种解脱痛苦的方法来管我们自己。也可以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每一法都包含了思想与运动和行为的管理。

原始佛教对公共和私有财物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在当时随着学生越来越多,有从不同社会和不同背境乃至不同的家庭相聚在一起,形成了很大的僧团。公共管理的必要性也同时因此产生。早期人们的思想单纯。可用物资也不多,相对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尽管如此,世尊也制定了很多的僧团管理制度。比如基本戒律的增守和个人依钵的管理规定以及集体出行等管理办法,对病人的护理和关爱等制度。

二、现代寺院的管理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融入了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概括如下:

1.对印度佛教分散研究,完成了后来所出现的各大宗派。

佛教传到中国后得到了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并且组织了许多高僧大德对经典进行了集中管理,分散研究。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和信息不通,各路高僧、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经典都以是最上承之法。后来各立派别建制成宗。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

2.组建丛林管理和传法、集体修行的形势。(也就是修建寺院)

中国佛教的宗派产生对后期佛教寺院建设和管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唐代时期出现了大量学者和社会人士出家修行。中国佛教寺院的管理因此而不断的产生。

3.制定了丛林规约和寺院管理制度。

由于寺院出家人越来越多,于是历史上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的意义得到了全国的响应。因此有了以下制度。

(1)清规戒律

(2)方丈的礼请

(3)寺院资产的管理

(4)礼请班首、执事等制度。

一千多年来,我国佛教在管理上更加成熟,更加合理。

见忍法师:关于佛教寺院管理的探讨

所以说在佛法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运用,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查看更多
见忍法师:如何发心

如何发心这个问题,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属;普贤行愿品,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求生净土,学佛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学好,能不能成就的重要课题。

释尊49年说法,可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我们解脱生死帮助我们觉悟人生;帮助我们求生净土。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念佛就能真正起作用。

如何发心这一课题,对念佛人,对修行者,对信众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记住。古人常讲:修行人初心是道,非常重要,有人说:;学佛三天,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这话就是针对发心发愿而言的,为什么学佛三天,佛在眼前呢?原因是我们在初学时,兴趣最高,抵住了习气毛病的干扰。故而能够时刻感受到佛的加持,感受到龙天对我们护持,感受到诸佛菩萨的加被,天天与佛同在。

见忍法师:如何发心


那么,为什么以后离佛越来越远了呢?原因就是在念佛的过程中我们懈怠了,没有发大愿,没有发长久之愿,没有发不退心之愿。

;普贤行愿品就是要我们象普贤菩萨一样发大愿,并且所发大愿在无量劫中都不退持,我们才能成就。

佛菩萨是怎样教我们发愿的呢?佛菩萨为了佛法的存在和流传,多生累劫,做什么呢? ;剥皮为纸,析骨为杆,刺血为墨,抄写经卷如须弥之山。

你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读的这些经书,是一切菩萨用这种方式留下来的。这些经论是如来妙法,是彻底觉悟人生、解脱自己的最好的方法。一切菩萨有授意:让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众生都能得闻妙法。

今天,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殿堂给大家讲发心发愿问题呢?我就是要让大家感受生死无常:生死其实只在呼吸之间。我的左边是红色的延生牌位,是表示还健在的亲人的;我的右边是黄色的牌位,是表示已往生的父母的。往生的父母,他们有的已经成佛,已经成菩萨;有的下三途,还在地狱受苦。

已经成佛成菩萨的,今天,他们会来加被我们,护持正法。还在三途,在地狱受苦的,他们也会来这里,闻到殊胜妙法,得以超脱、超度。

《普贤行愿》是华严经的精髓,是导归极乐世界的重要一品。处处指归,归到哪里呢?归到阿弥陀佛。

古德把世尊49年的经文作了比较,发现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归到哪里?这个问题最后归到极乐世界,归到阿弥陀佛。

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位菩萨不赞叹阿弥陀佛。

按照释尊讲的方法去做,我们精进修学,老实念佛,弘扬正法,确实有收获。有哪些收获呢?我告诉大家:福报天天增长,认识我的人,见过我的人都知道,十年前到现在,我的福报增加了多少?按照他老人家讲的方法去做:1、福报天天增长;2、智慧天天增长; 3、辩才天天增长。

我们在解释皈依的时候,讲得很清楚,你们在这里皈依的是三宝,不是皈依见忍法师。是见忍法师给你介绍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以后,你们对妻子、儿女、丈夫、公公、婆婆、亲戚朋友、领导,一切众生都要把他们当作父母一样,当作佛菩萨一样去恭敬、去看待、去尊重。

你们有没有做到啊?我还说了一句话,如果没有做到的话,你千万不要说我是见忍法师的弟子。

我们为什么要把牌位立上去才能叫佛,才能往生呢?我们现在就做菩萨,现在就做佛不好吗?所以,《普贤行愿品》教我们现在就做菩萨,现在就做佛的。用禅宗的话说;当下即佛。

让我们现在就做佛。

...查看更多
见忍法师:纪恩师昌明千字文
见忍法师:纪恩师昌明千字文

纪恩师昌明千字文

朝夕修业,恩师音容常伴左右,佛光慧沐;

肝胆铭行,恩师形相恒浮眼前,禅机顿开。

恩师昌明,俗姓曹,名志秀,于佛历二四六一年生于湖北枝江。时天地间祥云起,鹊绕其屋,民觉异而不知其由。师幼颖悟,性敏达,尝人间百苦,观烟火万家欲探真谛;心聪慧,甘私塾旁读,晓儒礼书义而知其不周。红尘苦难而世事维艰,了生了死而净土缘求。岁十有九,悟心性皆世事羁绊,立解迷象,入弥陀寺,受岸觉披度,越明年,受具足戒,定慧春秋。此后戒腊七十三夏,虔修佛业,参湘桂学院,游华夏净境。禅深谛宏,移住东山,乃任我五祖寺七十三世方丈,构梁图阁以兴丛林,弘法启众以化迷氓。是以祖庭重辉,灵溪新涌,菩提翠生。世言:佛家大事问黄梅。师曰:楚天禅风甲天下,唯独东山一法门。故谒祖礼祖者卿云之盛。

吾师承昌明和尚十七载,赐法名见忍字隆祥,遂断万念而侍师。四年后监东山五祖寺,得传法,赐法名“悟祥”,受偈曰:“悟归直指善,祥光灿东山;见性受法洞,忍师衣钵传”。再七载得师荐,身五祖寺七十四世方丈。肩重祖庭,吾心惶惕忐忑。师曰:“吾为谋为盾也”,闻之吾惶惕心即释;又曰:“正已知见,持戒身行,承苦承累而后理善五祖道场。”闻此吾忐忑心则无。而今吾步恩师行迹,五祖禅寺得僧尼众心合力,中兴也隆盛也煊赫也,与恩师提携接引启发至重至密。

相随恩师时日,月露清华,引导栽培,拨以点滴,受用无穷。吾欲修佛学院,问师。时师与众僧进斋,口中嚼馍,乃吐濡团于吾手令吃,见吾食则问“何感?”吾答之,顿开醍醐。五祖开山以来,明心见性,直入禅机,千年不替,恩师默照观心,正悟正觉,一脉相承,守其本而张于禅,是潜化弟子于不言,阐示信众于翰墨。

恩师以欢喜心度人,则人以欢喜心受佛;以严律心规众,则众以严律心束已。追远恩师高德瑞袈,禅语如珍,开示僧尼,认识自己,作如是观:

恩师尚朴。斋不掉粒米,食不丢残叶,饮不弃余汤,病不下殿堂。不恋荣华,俭净其室;无求世乐,素微其居。戒律谨严,共众无殊。是至朴方可净心静境,明禅至觉。

见忍法师:纪恩师昌明千字文

当深记之。

恩师真如。禅定般若,相知相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三业清静,一念不生。究世象之真而入佛,明人性之真而度人。言真智语禅机,性真诚以待人。是至真方可立定人格,磊落梵生。当深记之。

恩师至臻。金刚妙慧,灭妄除执;悉心研经,悟化大乘。脉系三衣,传经诵宝,光兴佛法,福佑万家。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以佛在万物,书融戒定慧;即心是佛,身在菩提行。当深记之。

恩师慈悲。不灭蝼蚁,悲悯苍生,博施众善,慈航世间。施千金于学子;广善缘以兴佛。以慈爱心容人之过以归正;纳心之恶而喜舍。禅启万象,六和含春。爱国爱教,社会和谐。是以大慈而世沐佛恩,大悲而人显佛性,既沐既显,可导可化。当深记之。

师登九品莲台,法音犹在东山。师之恩重,五岳难比;师之恩之深,四海不及。今建馆宏彰功德,恒铭师恩,我东山僧众将承恩师之志,解悟禅门,诵行不朽法训,光大祖庭,广扬佛法,为天下祈和,度人圆满而进增饶益。

弟子见忍于东山五祖寺


...查看更多
结语

见忍法师不但通晓佛理,机根慧利,且不断启发僧众,自养慈心,舍财布施。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