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1912一1992),法号莲华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祖籍湖北省江陵县,公元一九一三农历癸丑年三月初六日生于上海。祖上五代单传,代代信佛,至念公一代同胞四人,念公居长,自幼异于常,几不喜嬉戏玩耍,而原跟从舅公(舅公梅光羲老居士为著名佛教宿德与夏莲居老居士同被尊为“南梅北夏”)闻薰佛法聆听众多禅宗公案,从小就显示出了超人的志趣,深厚之慧根。
受用具足第十九
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如上种种殊胜受用,悉皆具足也。是乃总显正报之身心,依报之胜福,悉皆超世希有。但本品中列显‘福德无量’,衣食宫殿,悉皆‘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首数句,承上品中彼土众生‘容色微妙’,故云,所有众生,过去已往生者,现在生者,将来生者,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端正庄严)’。‘如是’二字,即指上品远胜第六天王,千万亿倍也。下显受用具足。‘福德无量’。《称赞净土经》曰:‘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又本经《决证极果品》曰‘唯受清净最上快乐’。是显福德无量也。‘智慧明了’。此乃‘光明慧辩愿’之所摄。愿曰‘成就一切智慧’。又本经《菩萨修持品》谓彼国一切菩萨,‘诸佛密藏,究竟明了’,皆‘智慧明了’之意。又明者,明明白白。了者,了了分明。是为明了。密教中‘如实知自心’者,智慧明了也。又‘照见五蕴皆空’,亦是智慧明了也。‘神通自在’者,如上品中‘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又《菩萨修持品》曰:‘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是则‘智慧明了’,达神通之本,而变化神通,自在无碍。故曰: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者,本也。种种神通,皆圣末边事。以福德无量,故感得‘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又以智慧神通故,‘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以下从饮食,衣服,住所三方面,明其受用具足。首明食。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钵器’,简称钵,梵语为钵多罗。译为应器,或应量器。乃出家人盛饭食之器。‘自然在前’。《汉译》曰:‘满其(指钵)中百味饮食自恣。若随意则至。亦无所从来,亦无有供作者,自然化生耳。’是知钵器饮食等等,皆弥陀本愿所感。故不须造作,自然出现也。‘百味饮食’。百味,指百种好味。又《大论》曰:‘有人言,能以百种羹供养,是名百味。饼种数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有人言,百种药草药果,作欢喜丸,人饮食,故百味。’按菩萨之果报食与神通变化食,有无量味。彼土甘露味食,焉可思议。所谓百味者,只是顺此方习俗耳。‘实无食者’。因彼土众生,莲生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本无饥渴之苦,故无食者。但为意乐而食也。故‘见色闻香,以意为食’,非真食也。又此妙食,具增上用,能增色力,而无便秽。复显彼土一切,悉皆超世希有。又食者‘身心柔软’,于此妙味亦无贪著。本经《菩萨修持品》云‘于所受用,皆无摄取’。又云:‘舍离一切执著’。故‘无所味著’也。食已便自然化去,欲食时随意复现。一切自在无碍。
又此经文,正显《往生论》中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偈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论注》曰:‘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食讫已化去。若(再)须(则)复现。其事(载)在经。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味为食”。’
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上明衣饰受用自在。‘冠’者,帽也。‘带’者,衣带。‘璎珞’者,印度贵人男女,编玉以悬于身为饰,名璎珞。如是衣饰皆以众宝合成,故云众宝妙衣等等。以由宝所成故,光色微妙,如《观经》云‘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是故‘无量光明’。又云‘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是故‘百千妙色’。所云百千者,盖极言其多也。又色中复放光明,如《观经》云:‘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等。故知光色重重无尽,如是衣饰,具足庄严,自然在身,非因造作。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右明住所,受用具足。‘舍宅’,所居之屋,俗云,宿舍住宅。‘称其形色’者。《会疏》云:‘形,其身大小。色,青黄等色’盖指房屋之形体与色彩相调和或舍宅之结构、大小、颜色等等,皆与住居者之形色相称。故形状称身如意,色彩悦目赏心。‘宝网’者,由宝珠连缀而成之罗网。‘弥覆’者,遍盖也。‘悬’者,挂也。‘宝铃’者,珍宝所成之风铃,随风能发微妙音声。‘奇妙珍异’者,奇特、美妙、珍贵、希异。此赞网铃中诸宝之殊胜也。‘周遍’者,遍及无余也。‘校饰’者,《会疏》曰:‘相交庄饰’,(庄饰即装饰)。‘晃曜’‘晃’者,光也,晖也。‘曜’者,照也。如上云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饰,故云‘光色晃曜’也。‘严丽’。‘严’者,庄也。‘丽’者,美好也。‘堂宇’:‘堂’者,殿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宇’者,屋边也,屋檐也。‘房’者,住宅;又堂之中者为正室,左右为房。‘阁’者,楼也。‘广狭’者,宽窄也。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觉路进程——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
黄念祖居士
先师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十四个字,概括了将业行人背尘合觉,全部的用功下手处。又以“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十六个字,指出了在觉路前进的,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夏师所示文字精简,义理深广,实是无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理”与“事”相对。从理显事,从事表体。譬喻:理为水,波为事,波从水现,波有千差,水只一体。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运脱落,便是进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成正觉。
“信深”。经教中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足证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莲池大师《疏钞》中说:“信即心净”,“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大师说:信心就是清净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浑浊污秽一团糟。这个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浑浊,它就像极脏的东西,谁接触到它,谁就沾上了脏。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禅宗硕德高峰禅师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法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师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字所能表示。
“愿切行专”。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体又能深信,自然会发愿,产生愿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沉沦六道痛苦无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做恶梦,惊哧得大喊大叫,赶紧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别发梦痴了,何必受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狮子,老虎都没有,梦境就是这样。你懂得这个道理愿力就来了。众生都是可度的,没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执著,一时的颠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垦切与切合实际。不垦切的愿叫做虚愿。不切实际的愿叫做狂愿。两者都是徒劳,不能落实。若发切愿自然行持就专一了。《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辨。” 《大经》三辈往生都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东翻一翻,西找一找。东张西望一事无成。
“功纯业净”。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实是修行的关键,信,愿,行称为三资量,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专愿,非愿不能启行。有愿无行,只是狂愿;有行无愿,不是正行。以上四者关系密切,自然行专之后久久功夫纯熟,乃到“功纯”。由于念佛都摄六根,自然不造新业,又由于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自然“业净”。
释迦牟尼佛对地藏菩萨说:
“地藏,地藏!我今天在这里把未出火宅的苦难众生付嘱给你,不要让他们堕入恶道一日一夜,更不要让他们堕入阿鼻地狱。
因为这个缘故,我分身百千亿,随顺他们的根性,度脱他们。
地藏,我今天把众生殷勤付嘱给你,将来即使有人在佛法中只种了很少的善根,哪怕只有一毛一尘、一沙一滴那么多,你要用你的神力保护他,让他不退失善心。
地藏,将来如果有人因为造作罪业,应当堕入地狱,你要在地狱门口拦住他,如果他能称念一尊佛、一尊菩萨的名号,或能说出一句佛经,你要用你的神力救拔他,为他现无边身,为他摧毁地狱,并令他受生天界。”(《地藏菩萨本愿经》)
茫茫人生路,漫漫无明夜,诸佛菩萨就是我们的依靠。
黄念祖居士每次读到这一段,都会老泪纵横。
黄念祖老居士: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
无量色树愿,欲见诸佛净国庄严都在宝树中看见,犹如明镜睹其面相。在极乐世界想看释迦摩尼佛的世界,想看看自己在生前的那些人,你在宝树都看见啦。所以我说往生不是一个人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一个生离死别,而是一个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是不是这样?
不然人一死,下辈子你吃我我吃你都不知道了,不要说还认识了。
恭录自《无量寿经讲座》
著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白话解》、《心声录》、《弥陀疏钞》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