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到底认识字吗?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那么惠能大师到底认识字吗?大部分的经典文献中都说六祖惠能是不认识字的,我们来参考下。
惠能小时候生活非常的苦,父亲在小时候就去世了,只有她的母亲帮他抚养成人,所以上不起私塾。这对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是残酷的,看到其他人在读书写字,惠能肯定也是喜欢学习的,虽然上不起私塾但不代表他的母亲不认识字,就算教的不多,简单的字应该是知道的,那么写字方面肯定不会很好看,这是一定的。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做官,那么他的母亲应该是认识字的。
求法因缘与认识不认识字是有关系的,慧能是听到经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明心见性故而求法。
第一点:惠能大师小时候没有上过私塾,所以对于求学是很渴望的,看到他人念金刚经就像自己小时候在看其他人读书写字一样都想学习,所以才会想去学习佛法,这就是善知识啊。
第二点:因为没钱所以上不起私塾,刚好这个时候有个客人,愿意给他路费,也能给一部分前程作为布施安顿好他的母亲。所以在求法的因缘中,钱财布施这个助缘是少不了的。
第三点:不耻下问故能得法,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问此为何名,是何经典,何人能传,这就叫无怖畏。
第四点:自从国家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之后好多文言文经典论述不易理解,惠能的时代理解能力肯定比我们厉害,应该是比较能容易理解。就算很多人容易理解,但如果没有无怖畏的心也是没有这种求法因缘的。
第五点:惠能到了黄梅五祖寺之后,那么多年的时间就算没有人教他念经写字,有些功课也是要做的,就算每天都在劳作当中因为时时闻法,简单的字应该是认识的。
再者在弘法的过程中必定有学习去认知,或许比不上哪些秀才进士普通人能认识的字惠能肯定也是认识的。
感谢分享阅读本文内容纯属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有转载请注明阿德经,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
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面,有一件事情一般人都很关心,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虽然是开悟得道了,可是他又隐居在猎人群中,跟许多打猎杀生的人混在一起。虽说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见到猎人捕捉的很多动物,如果是幼小的、怀孕的,就把牠们放了;打猎的网子不密,他就网开一面,让动物逃生。但是猎人每天把捕获的猎物拿来作下酒的饭菜,惠能大师他是吃甚么呢?他也是吃那许多的猎物吗?
惠能大师说:“当吃饭的时候,不错,猎人们煮的是捕捉来的动物,但是,我只放几根菜叶子在肉锅里面煮一煮来吃,吃的是肉边菜。”在佛教里,有所谓吃“三净肉”,也就是:没有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正如中国儒家所谓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远庖厨也。”
凡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所谓恻隐之人、慈悲之心,就像惠能大师在猎人群中生活,却不吃捕获的猎物的肉,只吃肉边的菜。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么,不能吃甚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明白说,真正的学佛,吃不是重要的问题,净心,心意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
转载自作者:看尽人间历史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惠能在黄梅得法,当夜就走了。过长江,到九江驿,然后直回岭南。东山门下,知道衣法付与惠能,有些人就向南追来。其中有名惠明的,一直到大庾岭上,追到了惠能。惠明曾任四品将军,有军人的气质。当时惠能将衣给惠明;惠明反而不知所措,表示“远来求法,不要其衣“。传衣虽表征了传法,但有衣并不代表有法。惠明要的是法,惠能便为惠明说法。说法的内容后来传说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幺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惠能于是让他向北去化人,惠能这才平安回到岭南。 惠明本是弘忍弟子,因为听惠能说法,而作为惠能弟子。
惠能能够得五祖传法,继承祖衣,成为禅宗六祖,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一首偈子。在黄梅五祖寺,惠能勤勤恳恳舂了八个月的米后,五祖弘忍大师集合门人,让大家依据各自的修行体会,各作一首禅偈,以此来确定禅宗衣钵继承人,在寺院里德高望重,呼声最高的教授师神秀禅师。在众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授具足戒后,在法性寺大开东山法门,度无量众,当时远近僧尼、居士、信士都前来礼拜听法。消息传到曹溪,宝林寺马上派人延请惠能。惠能欣然应许,到达曹溪,见宝林寺的和尚及曹侯村的民众在山门前列队欢迎,惠能深感佛性无边和自己的责任重大,决定大干一番事业。
六祖惠能大师弘开佛法心宗,使此一单传直指,不由文字,顿悟成佛的心性法门,于以建立;使佛教教下各宗各派,或理或事的整个教理,不致死于名身文句之下,完全变成活法,犹之画龙点睛,乃得破壁飞去,不但使佛教在中国奠定了根深蒂固的基础,且使东方文化精神,益增万丈光芒,其功勋德业,实足彪炳千古。最让人诧异的是身为唯物主义人士的毛泽东,竟然评价《六祖坛经》是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一本著作,更是属于劳动人民的佛经。于是他生时不但随身常带向大家推荐,逝世后在他的床头也找到了《六祖坛经》。
...查看更多
惠能大师以一介草莽樵夫,展现异于凡人的大智慧,得获五祖夜传衣钵、密授心法;几经曲折后,终能弘法于岭南,致使佛法大开。
没有念过书,没有上过学堂,大字是一个都不认识的一介草莽樵夫,竟然可以成佛成祖?
是的!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他二十四岁那年,以一个不识字的伙夫行者,诵出千古名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得获五祖弘忍法师印可,亲传衣法,正式任命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他的一生奇遇,足以令人讶然长叹!
强烈的求法心愿
六祖惠能大师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西元638年),三岁失怙,自小与慈母相依为命。贫困的生活,不但让他没有机会读书、上学,而且还得天天上山砍柴,以卖柴所得的微薄收入,勉强温饱母子俩人。
日子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淡宁静中循环,直到那天,他返家途中,听到旅客安道诚诵念《金刚经》,并在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萌发强烈的求法心愿,而踏上与佛结缘的日子。
于是,他辞别慈母,翻越大禹岭,到中原五祖弘忍法师住持的“东禅寺”向弘忍法师求法。
惠能大师与五祖弘忍法师在东禅寺大殿上的第一次对谈,即展现异于凡人的大智慧。
当弘忍法师问他:“岭南人不都是未经教化的野蛮人吗?你难道也懂得什么是佛法?”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人,因为居住的地方不同,而有南方人、北方人之分;但佛法应是无所不在的存在每个人的心中,并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贫、富、贵、贱,及居所的不同而有不同。弟子认为,我虽长得瘦小、不体面,不过,我心中的佛性,与法师您应当没有什么差别。”
当弘忍法师随口命令他:“你就与其他弟子一起在寺院里打杂吧!”时,他坦然地回答:“弟子自觉心性清明,没有任何杂念,因此不明白师父您究竟要弟子打什么杂?”
五祖夜传衣法
惠能大师的句句语露机锋,让弘忍法师看出他的利根器。然而,却因他出身于岭南的蛮荒之地,以及不识字的背景,而受尽师兄们的嘲弄与排挤。
虽然,他不以为忤,也并不计较,只尽心尽力做好份内的工作,以身体力行实践在生活中修炼成佛的要旨。然而,八个月的东禅寺带发修行,终未能改变众师兄弟们的眼光。于是,五祖弘忍法师不得不悄悄夜传衣法,让惠能大师以六祖之尊逃亡岭南,并隐没山区,与猎人队共度五、六年晨昏。
直到三十岁那年,他离开猎人队,来到广州法性寺,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震慑全场寺僧,而现身六祖宝相,才落发出家,正式以六祖之尊弘法于岭南,并创立重生活体验的“顿悟教派”,广度未受教化的岭南升斗小民,佛法因而大开。
除了曲折的求法路途以外,六祖惠能大师令人钦佩的另一特点是:终其一生,皆坚辞朝廷供养。他宁可粗食淡饭,广度众生;而不愿锦衣玉食,只度化皇室一、二人,其傲人风骨,少人能及。(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