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真大师

"

鉴真(688~763),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_鉴真大师是唐僧吗_鉴真大师是中国人吗_鉴真大师简介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_鉴真大师是唐僧吗_鉴真大师是中国人吗_鉴真大师简介

谁能想到瞎眼也要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竟然是为了它!
谁能想到瞎眼也要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竟然是为了它!

在勤奋的学习中,时间匆匆地过去了,从日本僧人踏上唐土那一天算起,已有了十个年头。他们愈来愈感觉到寻求一位律学高僧赴日本传法已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不尽到这个责任,就是有负于国家的重托。于是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的历史由此拉开帷幕,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找到鉴真大师并请其去日本授业的。

恰巧,荣睿在大安国寺内认识了一个名叫道航的僧人,而道航的师父是扬州的律学高僧鉴真,这使他们欣喜异常。他们便立即邀约道航启程南下,前往扬州拜访鉴真。和他们同行的还有僧人澄观、德清和如海。他们本来只希望鉴真能在他的门徒中推荐几位适当的传戒师就行了,还没有敢想请鉴真这样的高僧亲自出国。

一行人于天宝元年(742年)初冬从长安由陆路到汴州(今河南开封),从汴州沿大运河向扬州进发,十月中旬抵达扬州。到扬州后,投宿在既济寺,他们卸下了行装,马上就向鉴真所在的大明寺走去。在大明寺,他们会见了鉴真和他的三十多个弟子。这时鉴真已五十五岁了,但身体很强壮,精神很好。在道航的介绍下,荣睿等向鉴真礼拜后,便恳切地说:“佛法传入日本已一百八十多年了,但因没有传戒师,至今还不能正规地授戒。现今日本佛法大兴,热心寻求传戒高师,特请和尚推荐律师渡日弘法,整顿戒律,光大圣教。

听了荣睿的陈述,鉴真频频点头,真诚地说道:“我听到过这么一个传说,说从前的南岳思禅师(指南朝。陈的慧思禅师,卒于577年,被天台宗追认为天台二祖)去世以后托生在日本做了王子,大兴佛法。

谁能想到瞎眼也要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竟然是为了它!

又听说日本有位长屋王子,很崇信佛教,曾做了一千件袈裟送给中国的僧众,还在架裟上绣了四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由此看来,日本是个与佛法有缘之国。现在日本专程来请,你们有愿意去日本做传戒师的么?”说罢,鉴真回顾了一下他的弟子们。


好一会没有人作出回答。忽然,一个名叫祥彦的弟子走近一步说:“我听说日本是一个遥远的国家,到那里去要渡过浩淼的沧海,一百个人中难得有一个能过得去的,常说道: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还是…”鉴真没等祥彦把话说完,又问了别的人是否愿意去,结果是一阵沉默。于是,鉴真便以坚定的口吻说:“为了传法的事,浩淼沧海何足为惧,顾惜自己的生命是不应该的。你们不去,那就我去吧!”

鉴真说完,弟子们都沉思地低下头来了。过了一会,有祥彦、道兴、道航、神顶、崇忍、灵粲、明烈、道默、道因、法藏、法载、昙静、道翼、幽岩、如海、澄观、德清、思托等二十一个弟子愿随鉴真一同赴日。荣睿、普照听到高僧鉴真将亲自带领弟子到日本去,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深深地向鉴真顶礼拜谢。就这样鉴真大师开始东渡日本的事情被提上历程,但是东渡的事情真的那么顺利么?明天我们来看一下鉴真大师东渡的艰辛历程,喜欢的点一下关注,方便下次观看呦

...查看更多
鉴真大师在日本:生命中最后的十年


鉴真自742年(天宝元年)接受荣睿、普照的邀请,发愿东渡日本,前后历时十二年,经过五次挫折,才告成功。为了完成这一大业,鉴真一行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先后有三十六人献出了生命,荣睿、普照长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普照整整奋斗了二十年之久,荣睿还为此长眠在中国土地上。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史上感人肺腑的篇章。

754年(日天平胜宝六年?唐天宝十三年)二月初一,鉴真一行到达难波,受到在他们之先到达日本的中国和尚崇道等的欢迎。初三到达河内国(今大饭府),受到大纳言(注文:大纳言,太政官(相当于内阁)的次官,参与国改,传达皇帝的命令。)藤原仲麿所派代表的欢迎,道璇也派弟子善谈等代表他欢迎。此外,来欢迎拜谒的还有日本的高僧如志忠、贤璟、灵福、晓贵等。二月初四,鉴真一行抵达首都奈良,天皇派安宿王作代表,以敕使名义在奈良的正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在安宿王的导引下,鉴真一行进入东大寺,礼拜了大佛。初五日,鉴真在东大寺接受了当时日本佛教界领袖道璇律师、婆罗门僧正(注文:僧正,僧官等级中的最高级别。佛教各宗派都有僧正。)菩提和东大寺别当(注文: 别当,大寺院里统辖事务的僧官。)良辨的拜谒慰问,还接受了内道场僧侣五十余人的参拜。宰相、右大臣(注文:右大臣,太政官(相当于内阁)的长官,和宰相、左大臣一起统辖)、大纳言以下官员百余人,也部来礼拜,表示欢迎。

他们到达奈良一个月后,日本朝廷派遣吉备真备以敕使身份来到东大寺,宣读了天皇诏书,委以授戒传律的重任,“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和上(注文:和上,即和尚,特指修道高深的师僧。)”。没过几天,天皇下诏授鉴真“传灯大法师”的名号。当时,还抄录了鉴真弟子中在中国时曾经临坛讲律诸僧的法名,经良辨呈进。半月后,天皇也对他们一一赠授名位,并赐物慰问。

四月初,鉴真按照道宣的戒坛图,在东大寺佛殿前筑成戒坛。四月初五,由鉴真登坛主持,举行了日本佛教界空前盛大的授戒仪式。圣武天皇以鉴真等为师证,受菩萨戒,皇后、皇太子也依次登坛受戒。接着,又为沙弥(注文:沙弥,初出家的小和尚。)澄修等四百四十余人授戒,最后为内道场兴行僧神策等五十五人重授大小乘戒。

五月初一,圣武天皇下诏于东大寺佛殿的西面建立戒坛院。第二年九月,戒坛院落成。在戒坛院北边,又建造了一所专门训练和教育僧侣的唐禅院,鉴真等移人居住。

自从鉴真在日本立坛授戒后,日本佛教界在有关佛教入门的仪式上展开了一场大辩证。以贤璟、志忠等人为首的日本僧人,主张自誓授戒,排斥由唐传来的三师七证的授戒仪式,于是在兴福寺的维摩堂举行了一场辩证会。结果,鉴真、普照一派获得大胜,灵福、贤璟、志忠等八十余名高僧,放弃旧戒,由鉴真在戒坛院重新为他们授戒。

761年(天平宝字五年),下野药师寺、筑前观音寺也建筑了戒坛。从此以后,无论何人,若不受戒于上述三大寺的戒坛,便不能取得僧籍。日本统治阶级终于把取得僧籍的权力,直接由中央政权控制起来。东大寺成为日本佛教界的“总本山”。

756年(天平胜宝八年)五月二十四日,鉴真和当时担任东大寺别当的少僧都(注文:僧都,日本僧官级别之一,位次于“僧正”,其中又分大僧都、少僧都等级别。大僧都是僧都中的最高级别。)良辨,同时被朝廷任命为“大僧都”,随鉴真东渡的弟子法进同时被任命为“律师”(注文:律师,日本僧官级别之一,位次于僧都。)。

鉴真自受命主持戒坛院和唐禅院后,从各地到唐禅院学习戒律的僧徒日见增多,为了供养各地来学的僧侣,在鉴真的呼吁下,757年(日天平宝字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天皇把备前国(今日本冈山县)的水田一百町〔ding丁〕(注文:町,日本土地面积单位,1町相当于中国14.88亩。

鉴真大师在日本:生命中最后的十年

)赐给唐禅院。为了收容更多来学的僧徒,实现东渡的愿望,鉴真在天皇于755年(天平胜宝七年)十一月所赐的新田部亲王(注文:新田部亲王,日本天武天皇(673--686年在位)的儿子,曾掌兵权。)旧宅上,筹建一所新的佛寺。经他和他的弟子们的苦心经营,于759年(天乎宝字三年)八月建成,天皇赐额“唐招提寺”。这一年,鉴真已是七十三岁了。


自唐招提寺落成后,天皇宣旨,凡出家人必须到唐招提寺研习律学,然后才可以选自己的宗派。因此,寺中聚集了四方僧徒,鉴真在那里讲律授戒,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寺院。

鉴真在日本,并非事事如意,一帆风顺。他也曾遭到排挤和打击。鉴真抵日后,受到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礼遇和重用,因此损害了原先把持日本僧纲的旧教团势力的威望和权益。另一方面,鉴真抵日后的一系列做法,并不完全符合日本统治阶级的要求,有时甚至同他们原先的期望相反。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集团对鉴真的态度,也开始有了变化,从热情支持而逐渐冷淡。

圣武天皇死后不久,孝谦女皇让位后,758年(天平宝字二年)八月初一的天皇诏书宣布:为了减轻鉴真的负担,停止了他的僧纲行政职务。这可能出自鉴真的要求,也可能同旧教团势力的活动有关。

尽管这样,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并没有灰心。由于他们不屈不挠的努力,由于日本广大僧俗的支持,他们在日本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鉴真在日本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763年(日天平宝字七年,唐广德元年)春天,他的健康状况显得越来越差了。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六日,他于唐招提寺宿房,面西端坐,以七十六岁的高龄,结束了他的波澜重叠的生涯。

隔了一段时间,鉴真逝世的消息传到了他的故乡扬州,当地的僧侣都为他穿了丧服,聚集龙兴寺,向东举哀三日。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日宝龟十年),唐使高鹤林一行到达日本,并于第二年拜谒了鉴真的遗像和墓塔。


...查看更多
鉴真大师,演绎一段大唐佛教不朽传奇
鉴真大师,演绎一段大唐佛教不朽传奇

鉴真东渡传佛法,让世界都明白中华民族对待文化的一种态度:文明和文化是世界的共同财富,既要拿进来,更要送出去。——题记

从扬州廋西湖远眺大明寺 洛钊文图

千年大明寺里的鉴真纪念堂

在古城扬州,去瘦西湖游玩后可顺便去看千年古刹大明寺,寺里建有鉴真纪念堂和巍峨入云的鉴真塔,鉴真曾是唐朝高僧,大明寺住持大和尚,都是不容错过的好景点。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1277年前,正值大唐盛世,公元742年的秋天,高僧鉴真正在扬州大明寺讲授佛法,两位遣唐使遵照日本天皇的旨意,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参见鉴真,并恭恭敬敬地请他前往日本传法。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唐代与日本等国的友好往来很频繁,其中影响很大的是鉴真和尚,他可以说是唐代中日友好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希望请中国高僧去为日本僧人授戒,以便像中国一样,严格控制当僧人的资格。著名的律宗僧人鉴真,是他们聘请的理想对象。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鉴真东渡,中国佛教一次伟大创举

鉴真出生于扬州,十四岁时出家做和尚,二十岁起就到洛阳、长安游学,跟随多位有名的佛教大师学习。在名师的熏陶下,勤奋好学的鉴真很快学成,成为江淮地区有名的高僧。他还建造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写了三部大藏经,声名远扬。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鉴真认为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他询问哪位弟子愿意前往。弟子们低头不语,半天也没人吭声。鉴真刚要再次询问,有个弟子站起来说:“我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又远,实在是太危险了。”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鉴真却说:“弘扬佛法,何必在惜生命!你们不去,我去!”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毅然决心东渡传法。弟子们感动了,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鉴真六次东渡,五次失败。第五次东渡滞留在海南岛,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返回过了大庾岭,鉴真大弟子祥彦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鉴真十分悲痛。接下来鉴真又经过了庐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五次东渡都失败了。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由于鉴真弘佛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被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

郭沫若题写的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碑 洛钊文图

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六次东渡费尽周折,历时12载。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鉴真东渡带去很多佛经古籍、书法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双目失明的大师,只靠嗅觉和手摸鉴别中草药,让日本医师十分佩服。鉴真大师在东瀛还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奈良的唐招提寺,至今已愈千年,香火依然兴旺。

日本奈良的鉴真塑像

这座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建造的寺庙是世界的一颗明珠,保存至今。鉴真弘法东瀛10年,76岁殁于奈良。死后其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奈良招提寺,被定为日本“国宝”。受到特别的保护,每一年只对外开放三天,供人瞻仰。

在鉴真学院听星云大师畅谈鉴真东渡精神 洛钊文图

这尊坐像塑的就是中国著名的高僧鉴真,他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历尽艰辛,到日本传教的事迹至今还在两国人民中传颂着。

双目失明的鉴真大师画像

鉴真不仅仅给日本带去了博大精深的佛法,帮助日本佛教建立戒律制度,跟他同行数十人还带去了佛教书籍、医术、建筑和雕刻等工艺。对于当时日本佛教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垂暮之年的鉴真大师为弘扬佛法舍生忘死精神感人。

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前的僧众 洛钊文图

大唐盛世的佛教两颗巨星

大唐盛世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的活跃,就在那个时候,有两位佛教大师应运而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足迹。

鉴真大师当年从苏州这里的古渡登船东渡 洛钊文图

这两位大师一位是西游印度取经的玄奘,另一位便是东渡扶桑弘扬佛法的鉴真。

鉴真大师,演绎一段大唐佛教不朽传奇

两位高僧,一个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杰出典范,一个是传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者。这两位高僧的形象交互辉映,显示出中国文化的特质。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就在玄奘返回长安,差不多100年之后鉴真决意东渡,虽然多次出航受阻,身心倍受煎熬,以至双目失明,但仍然矢志不渝,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踏平了东海千重浪,把戒律经论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使日本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鉴真大和尚塑像 洛钊文图

今天我们可以称赞玄奘是一个追本求源的优秀学者,但对于鉴真大德,我们却不得不称他为“高尚的国际主义传道者”。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鉴真东渡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和亚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佛教从此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 洛钊文图

鉴真大师晚年与日本弟子荣睿、普照结下生死友情,鉴真身体力行颂扬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千百年来中日人民讴歌鉴真大师传播交流中华文明的功绩,和为人类和平文明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日友好植树纪念 洛钊文图

...查看更多
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相隔“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素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千百年来,两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促进彼此之间的传统友谊。一千二百三十九年前,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以特殊使者的身份,为这种传统友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随父亲到家乡的大云寺拜佛,他当时就对父亲说自己要出家,父亲为此而惊喜,立即表示同意。于是鉴真便在十四岁时从智满禅师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两年后鉴真到达长安,在实际寺依荆州恒景律师学律藏及经论。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古天竺固然是佛教发祥地,是理所当然的佛教中心。然而我国的唐代,高僧辈出、寺院林立、佛学昌盛、信徒众多,“从国外引进”的佛教,经五六百年后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并形成繁花怒放、硕果耀人的鼎盛局面。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代已成为当时世界佛学的一个中心。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都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进行了佛学的交流。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到唐朝游学的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天皇之命,准备物色一位中国高僧到日本弘扬佛法。他们久仰鉴真的学识功德,于是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大明寺(今法净寺)拜访鉴真大师。荣睿、普照见到大师,行弟子之礼。荣睿恭敬地对鉴真说:“我国在大海之中,不知距中国几千里。我国虽有三藏经法但却缺少传法高僧,这犹如夜里想到幽暗的房中取宝,但没有蜡烛也是枉然。我们受天皇之命,恭请大师暂舍此方的优厚环境,到海东的我国去充当导师。”鉴真见荣睿、普照情词恳切虔诚,又想到弘扬佛法是僧人之本,便欣然接受了对方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海路航行十分艰险,不少僧人考虑到这点,不禁十分犹豫不定。鉴真却毅然表示:“为传佛法,何惜身命!尔等不去,贫僧一人也要去!”大师的态度感动了众僧,当时就有二十多人表示愿随大师东渡。

这年,出海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但由于鉴真手下弟子们意见分歧,错过了时机。第二年十二月,第二次东渡,但出海不久,船只触礁受损,只好折回。第三次东渡,由于有人报告了官府,受阻未成。天宝三年(744年),鉴真派弟子预先购买船只,并率众秘密南下,以“巡礼佛迹”为名,准备第四次东渡。不料留在扬州的弟子们出于对师父的爱护,向官府呈递了阻止鉴真东渡的文书,于是官府派兵拦截了鉴真一行,并护送回扬州。这样又过了四年,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开始了第五次东渡。没想到船只出海后遇到狂风巨浪,失控迷航。剧烈的颠簸使所有的人都呕吐不止,几天后船上的淡水喝完,一连五天五夜大家滴水未进。鉴真不愧佛门高僧,在这生死难卜的境况下,他十分镇定,每天只靠嚼几粒生米维持。到第七天才逢喜雨,大家痛饮一番,基本恢复过来。然而漂流了十四天以后,大家才发觉靠岸的地方不是目的地日本国,而是偏离日本国更远的海南岛南部。鉴真一行过海到了广州,准备北上,再次东渡。这时鉴真大师由于劳累过度,加上南方炎热,患了眼疾,医治无效,不久后竟双目失明。接着,日本僧人荣睿不幸病逝,鉴真得力的弟子祥彦又在途中死去。

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几次东渡先后受阻受挫,已损失三十六位中国和日本僧人的生命,但这一切劫难并没有使鉴真退缩,三年后鉴真一行经长途跋涉回到扬州大明寺,鉴真仍在酝酿新的东渡计划。


天宝十二年(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到扬州,向鉴真大师致礼,再次表示邀请大师赴日传法的意愿。鉴真不顾自己已六五高龄且又双目失明,毅然同意。这年十一月十六日,鉴真大师一行(除大师外,还有大师的弟子法进、昙进、尼智首以及优婆塞潘仙童等)乘搭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做第六次东渡,从沙洲黄泗浦出发,于十二月二十日中午顺利抵达日本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国九州岛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终于实现了东渡的夙愿。

日本僧俗人众热情欢迎来自中国的高僧。第二年鉴真一行被迎入日本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天皇亲自为下诏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和上(和尚)。”同时授予“传灯大法师”位。四月,鉴真大师在东大寺筑坛举行隆重法会,为圣武上皇,孝谦天皇、皇后,皇太子及僧俗四百余人传授了戒律,大师成为日本戒法的开山祖。鉴真大师后在东大寺大殿西侧建成戒坛院,接着又主持了兴建奈良唐招提寺的规划工作。招提寺仿照唐代佛寺的建筑制式规模,采用唐代先进的建筑工艺流程,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年)建成。该寺殿堂建筑结构精巧,气势宏伟,成为传布和研究佛教律学的主要道场。鉴真大师多才多艺,他不仅是德高望重的佛门权威,而且在佛像塑制艺术、医药、书法、文学等方面均有很高修养。与鉴真同去日本的弟子及绣师、画师、玉作人,也为日本人民贡献了他们多方面的才智。

唐肃宗宝应元年(763年)由于长期积劳,鉴真病重。五月六日,大师双腿盘空,面向西方的祖国圆寂。终年七十六岁。当年,大师以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在十二个年头中,六次东渡,五次失败,终于实现多年夙愿。他在日本传法传艺,最后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大师虽去世,但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发展中日友谊事业上所作的贡献却永垂青史,他胸怀博大,品德高尚、饱经风霜,百折不挠的崇高形象一直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敬仰。鉴真的弟子在大师圆寂后所塑造的鉴真“夹纻干漆”座像,一直供奉在奈良唐招提寺中,并被日本奉为“国宝”。1980年,这尊珍贵的塑像飘洋过海,回到离别一千二百多年的故乡“探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


...查看更多
结语

鉴真和尚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对于信仰的无上坚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颠簸中默诵着经文。他在中日文化的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