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就有一尊佛从口而出,这是神通呢,还是感应呢?
答:大师的境界,后学不才,难以测知底细。
我们中国历史上,一般熟知的净土就有十三位祖师,另外还有很多大德法师,乃至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都弘传净土法门,都有自己的净土思想。但是,这些净土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差别的。经过历史传承下来之后,往往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信息和资料,初学的人会觉得难以抉择。最基本来讲,有一个契理契机的问题。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究竟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义,最能契合我们这样通身业力凡夫的根机。
比较起来,我们之所以要选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这么几点。
(一)弥陀自说
古今相传,普遍公认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既然是弥陀化身,他所说的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宣说的。印光大师就
说:“世传师是弥陀现,所说当作佛说看。”我们既然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当然要以阿弥陀佛亲自化现、亲自解释的净土思想作为我们的依准。
(二)楷定古今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楷定古今”的作用。
“楷”是楷正,“定”是决定。就是古往今来,所有对往生弥陀净土的解释、说法,都要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标准,符合的就正确,不符合的就不正确。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主要体现在《观经四帖疏》当中。大师当时为什么要写这部《观经四帖疏》呢?是因为大师看到古今有不少法师对《观经》等净土教理的解释,没有显明佛的真实本义,甚至还有一些错解、误解和曲解,使得绝大多数的根机不堪修持。善导大师面对这个状况,很是忧心,悲心殷重,就说:“我要写这部《观经疏》,来楷定古今。”而大师写作时,每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来指导要如何如何写,这位圣僧就是阿弥陀佛。而《观经疏》写完之后,连续三晚诸佛菩萨都显现在梦中为善导大师证明:此《观经疏》所释教义,深合弥陀愿意,深顺诸佛悲心,决定无误。所以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也就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善导大师自己在书的最后说:“此义已请(弥陀、释迦、诸佛)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其他历代祖师的注疏能有这种口吻,能有这种效果,说“楷定古今”的,还没有见到过。只有善导大师!而且“楷定古今”所楷定的,都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不是一般人。当然今天这个时代,各种不同的说法,自然一并被楷定。
(三)正宗传承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传承。
法门传承很重要。一般人学习净土法门,传承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谁都可以念,净土法门好像也不必非要像禅宗那样以心印心、有严格的传承关系,似乎显得很松散。当然,这也说明它普及、易行、简单;但是,并不是说净土教法就没有规矩,就没有教理的组织结构——是有的。
中国的净土宗,隋唐时代,也就是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思想,那是纯粹的净土法门。可是大约到唐末五代时候,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主要著作,因为法难战乱等原因,在中国就失传了。接下来宋、元、明、清这段时间,因为各宗的大德善知识都感觉到净土法门是释迦佛的出世本怀,都来弘传净土法门,引导修学各宗各派的人归入净土法门,形成了中国佛教历史上“诸宗汇归净土”的局面。这样,一方面使得净土法门极大的普及,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的宗义变得驳杂,杂有禅、台、贤各宗的思想。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所接受到的净土理念都比较杂。比如“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或者“教依贤首,行归净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归净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因为善导大师的完整传承断代了,后人对一代佛法的判教、认识,失去了净土宗的立场,理论上只能站在禅、天台、华严判教的立场。可是,在
行持方面,他也觉得“靠天台的教观、靠华严的理事无碍观,我无法当生了生脱死,我最后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
样绕了一个弯过来,解门和行门之间不一致,不纯粹。
这些理念,就对一般修学净土的人有了影响。所以,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影子存在。
善导大师的思想不一样,它很纯粹。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以净土的教理解释净土的法门,完全不夹杂禅,或天台、华严的思想,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标准的净土宗思想。
总之,我们知道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传承,其他就不是这样。我们学法要有传承。
(四)大成净宗
善导大师集净土宗之大成,他的净土思想最丰富,最圆满,不管是教理上的判释,还是行持、仪规方面的建立,都是最完备的。所以,善导大师是“集大成净土教者”,我们以善导大师作为整个净土教法的代表。
我们净土宗,不管是研究佛教史的也好,还是净土宗的行人也好,教内、教外公认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
“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有什么含义呢?即所谓开宗立教的祖师,他就是这一宗,这一法门的旗帜。
比如说天台宗,是智者大师所创。如果要修学天台宗的话,智者大师的思想就是标准,离开智者大师,谈不上天台宗。
净土宗,善导大师所说就是标准,离开善导大师谈不上净土宗。凡是与善导大师所说不一样的,统统弃而不依。
(五)必定往生
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教法,得到的利益不一样——那就是必定往生,没有任何不确定性。
如果依据其他的大德善知识,未必能达到必定往生,因为他们所摄受的根机不一样。他们或许是以能够达到禅定一心的人作为宣说的对象,有两句话,“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一听,心一下就冰凉了,我们喉咙也没有喊破,那更加枉然了——这是相对于禅定根机的人。很明显,这两句话是受到禅的影响,这就不是引导我们这样妄想纷飞的凡夫,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所讲的,我们就得不到利益了。如果你听信了,你往生就不定了,就打退堂鼓了。
现在也有很多弘扬净土的法师、居士,他们对往生净土也往往自设一些条件和标准:“你念佛如果达不到一心不乱,至少要达到工夫成片;达不到工夫成片,至少要达到工夫成串;达不到工夫成串,至少要达到工夫成线。总之,达不到标准不能往生!”有一百零八个“不能往生”,“你不能这样,不能往生;不能那样,不能往生……” 对照我们自己,很少人能做得到。按照他的思想来修行,必须达到他的标准,关键是我们达不到怎么办?
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没有这些障碍,没有这些恐惧和担心。在《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发愿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我成佛的时候,我要消除众生的一切恐惧,为众生作大安心。”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我烦恼这么多怎么办?我贪嗔这么重怎么办?临终没法保持正念怎么办?”我们有很多恐惧、担心。那么,这些还是要找到源头——阿弥陀佛(法藏菩萨)为我们安心。
善导大师把法藏菩萨的愿心、阿弥陀佛的誓愿功德完全展现出来。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念佛必定往生!他告诉我们:称名念佛是“正定之业”,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善导大师的话听起来令人信心倍增,他经常讲:“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必得往生”“容易往生”……没有一个遗漏。
(六)普契时机
由于各宗立场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描述也不一样。比如说,站在天台的立场,就判西方净土有所谓“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夫只能往生最
低的凡圣同居土。
可是,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急救造罪凡夫的立场,判极乐唯是报土,凡夫乘佛愿力与大菩萨平等往生极乐报土。
这两种判释,可说天壤之别。
学习净土宗,要把握两点:
第一,脚跟要站稳。
脚跟怎么站稳?你是什么人,你是什么根机,你要看清楚看明白:“我本身是一个造罪凡夫”——站在这个立场上。
第二,目标要明确。
我们盯住阿弥陀佛不会有错。
不然,你晃来晃去,“我是一个妄想纷飞的人,一辈子修行,就是为了克服妄想。可好多年也没有克服得了。”克服不了,又起一个担心、疑惑:“哎呀!我用了这么多年的工夫,还是妄想杂念,这岂不是完了?”这样就产生了障碍。
站在我们本来就是妄想凡夫的立场,这样的凡夫、当下的面貌,有没有得救之法?如果有,我就不必那么担心害怕了;没有,打破头也得去找。
那么,现在就有。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就是。所以,站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根机的立场,我们就来选修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
作者:净宗法师
善导大师的思想,说到“不虑妄念”“不顾贪嗔”“不问罪福”……一方面是让大家能够安心于念佛,另一方面,也怕有的人不善理解,这里有必要再做一个专门的说明。因为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以救度下劣恶机作为出发点,然后以下摄上,举恶摄善。
以下摄上:以下等根机得救的方法,来摄受上等根机。
举恶摄善:举造恶之机得度,而摄受行善之机。
并不是说“好像可以随便放逸”。
比如说“不虑妄念”,大家都在担心说“我虽然念佛,妄想杂念纷飞,这样怕不能往生吧?怎么办?”那么才说:“你不要忧虑有妄念,你只管念佛!”不是鼓励大家“你就让它妄念纷飞,让它到处乱飘”,也不是这样。念佛的时候,还是要认认真真来念佛。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内心比较静定。只是我们不要在这件事情上妄上起妄,担心不能往生。
“不顾贪嗔”,是说我们本来就是贪嗔具足的众生,如果说“贪嗔心消除才能往生”的话,我们也做不到,内心就有恐惧。善导大师讲的“不顾贪嗔”,是指这个人走在二河白道之上,一边是水,一边是火,他就一心直进,在这条白道上往西而去。就是说:身为凡夫,我们虽然念佛,但是还有贪心,还有嗔恨心,我们不是把念佛往生的心收回来,“这个贪心可能障碍我,这个嗔心可能让我不能往生”,如果这样想呢,我们就会左顾右盼,就会越看越害怕,往生就没有希望,所以说不因贪嗔未断而顾虑重重,直接念佛,决定往生!但是,这一点也不能错误理解说:“那我就使劲贪,使劲嗔,任自己的贪性和嗔性在那里滋长蔓延。”那等于你没有走在白道上,反而是整体埋没在贪嗔水火当中,那根本谈不上“不顾贪嗔”了。“不顾贪嗔”是指在这条白道上面一心向西直进,不用顾虑,不用担心,不用害怕。这是就我们做不到断尽贪嗔,而做这样的安慰和保证。
“不问时节”,是指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之后不论寿命多长多短,即使临终才开始念佛也决定往生。并不是鼓励我们“平时不用念佛,等到临终再来念佛”,而是说我们现在遇到这个法门,就现在念佛,相续到临终。
“不问罪福”,不管你是福业众生还是罪业众生,只管念佛都能往生。即使没有大乘善、小乘善和世间善,但依念佛,也决定往生。有人就误解说:“既然不问罪福嘛,那我造罪也无妨了,我也可以造造罪”,这样就等于说又落在罪当中了。所谓不问罪、不问福,是把我们的心从这方面引导到念佛方面。
这里有一本书,是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纲要,这本书大家回去可以好好看。书里有一段非常好,能够避免这种过失。
这是慧净法师专门解释“不问罪福”的一段,我把它念一念,来跟大家说明一下:此“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之文。
善导大师讲:“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这样的“不问罪福多少”:正显示弥陀佛力无碍救度之法门, 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著。怕大家疑惑,“恐怕我有罪业,不能往生”。或有执著罪福因果,“修福应生,造罪不生”;这也是一种执著,“修福才可以往生,造罪不能往生”,这是根据一般的自力修行原则,执著这一点。或有执著“福多罪少,尚得往生;罪多福少,则不得生”。
退一步来讲,哪一个人在世间没造罪呢?多少都造罪,“福多罪少,这样差不多能往生;罪少福多,不能往生……”
为除此等疑执,
故言“不问罪福多少,
但能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都决定往生”。
然而,有邪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这个就是见解邪谬、错误了,他胡乱地理解弥陀的救度。
“不问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即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 这就是邪见。怎么是邪见呢?“既然说不问罪福多少,那罪就不用害怕,不用恐惧造罪,福也就不用修了,何必修福呢?也无所谓嘛!”见别人念佛求生西方,持戒严格,小罪也畏惧说“我应该不造罪,应该多修福”,他就指责人家说:“你这个人,你没信弥陀本愿!信了阿弥陀佛本愿,怎么还怕造罪呀?怎么还要修福啊?”这就是典型的邪见。
他自己这样做,还去跟别人夸耀,说:“像我这样子,才叫信弥陀本愿,罪不可畏,福不必修;你畏罪修福,你信阿弥陀佛没信得过!”
自己念佛念得很少,甚至不念佛,说:“不问时节久近嘛!干嘛念念不舍呢?”
看到人家拿念珠,他有意见,“你念佛念得多,你就是自力!你就是不信弥陀本愿!”
这都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认识。
善导大师念佛很精进勇猛,冬天念佛都出汗;道绰大师每天念佛七万声——这就是我们的祖师,怎么说念佛多反而就是自力呢?而且,这些祖师都是万善齐修、一向专念,只是怜悯我们这些陋劣的根机,没有办法做得很好,为我们开示特别法门,让我们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
有人把这一点作为自己造罪放逸的理由,然后标榜自己:“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如此!”
这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是你的错误见解!
如果有这样的人,大家离他远一点,不要受他的蛊惑。
也有的人,原来吃素,也不饮酒,后来错误理解弥陀的慈悲,“哎,没关系了”,反而退堕下来吃肉,还饮酒,还跟别人拍着胸脯说:“我就是信弥陀本愿的。”这样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爱法,敬法,知道自己今生念佛必定往生,应当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比如说原来持五戒,那么还是持五戒来念佛往生;原来受菩萨戒,还是以菩萨戒的身份来念佛往生;原来受出家戒,还是以出家戒的身份来念佛往生。如果做不到,不可以夸口说:“我这样做不到,才是信弥陀本愿。”应该更怀忏悔。比如你原来是出家的身份,可是,由于家庭的障缘,或者自己的身心不适应,你退戒了,这个佛法也许可,但是,应该起忏悔心,说:“我不能过清净如法的出家生活,只好在家专修念佛。”不能说:“反正我念佛了,那就无所谓了。”
这些都要有一个分寸。我们尽力而为,能做到哪里就尽力做到哪里。
如果用身体打比喻,我们念佛,身体健康的人可以念,生病的人也可以念,对不对?都可以念佛。虽然这么讲,身体健康总是比较愉快、爽利。不是说非要等到生病、成为一个病体再来念佛。
佛法修持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你能做到戒律清净的话,等于是个健康人;如果你戒善不具足,多有毁犯,等于是一个生病的人。既然生病的人也能念佛,健康的人念佛不是更好吗?道理就是如此,不能故意毁犯。
所以这里讲,住如此的邪见:因而增长放逸和懈怠
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像这样人,他还在问罪问福。为什么呢?以修福为非、造罪为是。执此邪见,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
所谓“不问罪福”,就是完全归在“一向专念六字名号”里边。结果他不是来专念六字名号,反过来了,邪谬地解释说:“你不用修福,你不用畏罪!”这岂不还是在问罪问福、没有念佛?这种邪见比前面那种过失更大,对自己、对他人的危害更严重。
他认为自己:“这就是信心,我就是信阿弥陀佛决定了,像这样子才是往生净土之因”,这就完全错谬了。
也有称自身是罪恶凡夫故,
放纵三业,任情为恶,都无惭愧。
说:“我是罪恶凡夫,所以我就可以身口意三业不加收摄,不加谨慎。”然后任情为恶,“我是罪恶凡夫嘛!我就这样做嘛!”这样是给自己放纵找理由,找借口,毫无惭愧。
放言:
“我实他力行人,
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自己还夸下海口说:“我是靠他力救度的,我乘佛愿力,一定能往生。”
如此等辈,
与弥陀本愿不相应,
可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像这样的人,和阿弥陀佛的愿心不相应,全体违背佛的慈心救度!你是自己要放逸造恶,你根本不愿意接受佛的救度,所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可不哀哉!还说自己往生决定,其实必定堕落。
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医生发明了一种药,可以治种种重病、恶病,结果有个病人因为有这么好的药,不仅不服药,反而去得种种重病、恶病,这样,神医也救不了他。
那应当如何呢?知道自己是一个病重之人,现在就来服这味药,不要等待以后,更不要把药放在旁边,去为非造恶。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无上妙药,能治我们的贪嗔痴,能治我们的所有一切烦恼无明。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抓紧念佛,常怀忏悔,仰谢佛恩。
阿弥陀佛这个救度法门才是我们唯一的得救之道。如果内心怀有惭愧,就不会在语言上大言不惭,也不会在行为上放纵恶业。如果在行为上放纵为恶,在口中又大言无惭,说:“像我这样子,原来吃素,现在阿弥陀佛救度我,也无所谓,可以吃荤;原来不饮酒,现在可以饮酒……”这种人完全是背道而驰。
领受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应该是比原来更加进步,不能退堕!原来每天念一万声,那现在不能少于一万声;原来是持五戒,现在还是持五戒;原来吃素是吃六斋日,现在应该吃十斋日,或者更进一步,达到一个月,那就最好了。你原来都可以做到,为什么信顺阿弥陀佛本愿救度就不能做了呢?
信顺救度、专称佛名、愿生净土之人,
即知自身现是罪恶凡夫,
则应惭愧忏悔,
心存谦卑柔软,
而思弃恶行善。
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这并不是夸耀的本钱,应该惭愧忏悔,“我无量劫来欠无量无边的众生业债多多,没有办法出离,所以只有仰靠佛的愿力。”自己的心自然就柔软下来了,不会很刚强、很傲慢,进而“思弃恶行善”。我们向往净土,就是要彻底抛弃一切恶。自身没有力量改正我们的恶业,只有仰靠弥陀的愿力,将来彻底舍弃这个恶的世界、恶的身心、恶的环境。没有说反而喜欢这个恶,那怎么叫向往净土呢?既然向往净土,就是从意业上彻底抛弃、厌舍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恶,恶身、恶心、恶环境通通舍离,而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如善导大师所言“念念称名常忏悔”。
我们时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内心常思“我是罪业凡夫,唯有仰靠弥陀救度”。看见别人能做得更好,应该随喜赞叹,不能反而去贬低:“某某人,你还修福畏罪,你就是对阿弥陀佛信不过!”哪有这样的佛法呢?
应当随喜说“你做得比我好”,进而随学。
既知弥陀大悲救度,
且受恩、感恩,
则应谢恩、报恩,
如同大师所言“学佛大悲心”,
而悲悯众生、利乐有情。
要爱法护法,不要以身谤法。如果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跟佛的悲心相违背,那就是以身谤法。
善导大师说:
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
很难把法义完整地表达出来,而有的人也会错误地理解。
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也说: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
听的人,怕他误解,甚至住于邪见,所以是“难信之法”;说呢,又怕说得不圆满,也会误解,这样,又叫“难说之法”。连释迦牟尼佛都感叹说:“我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为什么呢?众生根性不一,有的会住于下劣的邪见当中。
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应当自己了解这个法门,爱护这个法门,应当更加谨慎三业。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多次提醒我们,要“谨慎三业莫放纵”。
(转载)
持续放生者,受佛菩萨、天地一切神仙赞叹护佑,必然有求必应。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大师为人护持戒法,未曾举目而视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持戒精严,而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强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