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云老和尚

"

绍云法师,俗名黄德泉,含山县张公人,1938年10月出生,于1955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出家受戒。绍云老和尚为虚云老和尚重要弟子。现为司空山二祖道场住持、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首座、江苏兜率寺首座、宝峰寺首座、高旻寺首座、香港宝莲寺首座、香港宝林寺首座。

绍云老和尚开示录_绍云老和尚禅七开示_绍云老和尚神通_绍云老和尚简介

绍云老和尚开示录_绍云老和尚禅七开示_绍云老和尚神通_绍云老和尚简介

绍云老和尚:参禅的下手方法
绍云老和尚:参禅的下手方法

绍云老和尚为虚云老和尚重要弟子,现为司空山二祖道场住持、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首座、江苏兜率寺首座、宝峰寺首座、高旻寺首座、香港宝莲寺首座、香港宝林寺首座。

(一九九九年六月三十日开示于宝林禅寺禅堂)

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师傅和各位法师慈悲:

...隋唐时代,禅宗盛极一时。一般师徒之间的传法都是以问答形式,透过一问一答就开悟了,真的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禅人开始之后便到山林静处加功办道,以其所悟的道理印证是否与佛所说的相符。所以那时禅宗出的祖师很多,悟道而不为人知的更不计其数。

宋代以后,人的根性就渐渐浅薄了,不能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悟了。开了悟的祖师们于是就各出手眼方法,接引学人参禅。

参禅即是参公案、参话头。公案、话头有多种多样,有的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有的参“本来面目是谁”,有的参“拖死尸的是谁”,有的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近百年来,禅宗道场都以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最为普遍。

所谓话头,例如“念佛是谁”四个字是一句话,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以前是话头,说出来之后就是话尾了。虚云老和尚说:“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即是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就是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胜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我们练习参禅的人,首先要看这一句话头,不能在这个上面思量卜度,无私乱想,思维念佛是谁,究竟是谁,这样的思量卜度就不是工夫,而是打妄想了。

现在我们谈谈参“念佛是谁”的下手方法。念佛的人当然知道念佛,那么反问你是谁在念佛呢?你一定说:是我在念啊!那么又再问你一句:是口念呢,还是心念呢?如果是口念,那么睡着时,你的口还在,为什么不念呢?刚死了后口还在,又为什么不念呢?如果是心念,那你的肉团心能不能念呢?如肉团心能念的话,那么睡着时,肉团心为什么不念呢?死了之后那个肉团心又能不能念呢?又有人说是灵性在念。那么灵性是怎么样子的呢?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肥、是痩呢?还是青黄赤白色呢?就是在这个不明白之处,要反问自己。这个反问不是要你以话来反问,而是要你以意识反观,就是反观你的话头。集中精神注意力,向自己反问:究竟念佛是谁?

初用功的人,对于这一法没有用过的,是会感到有一点不很自在。你不要怕,坐下来,把腿子盘好包好,把身体坐得端端正正,你自己默念几声佛号,在默念最后一声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谁”字上面。这个巧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反观这个“谁”字时,你的妄想就给挡下去瓦解了。

我们初用功的人,一下子想把住这个“谁”字,把时间看长是比较难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办这个事之前,无量劫以来都是随妄想转。你现在要把它扭转过来,不让它打妄想,要把妄想转变到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上去,这个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古德说:“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这两句话怎么说呢,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打妄想打惯了,很熟,而妄想是很熟。要把这个很熟的妄想慢慢的丢掉,转为生;要把参“念佛是谁”这一念抓得很紧,转为熟。

绍云老和尚:参禅的下手方法

这样就叫做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我们参禅,参究话头亦复如是。要把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谁”字上,不起二念,只是反观这一念“谁”字。

初参用功的人,即使你想把注意力集中,它总是集中不长久,又被妄想打失了,但是你一觉察到时,就立刻赶紧把话头重新再提起来。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来了,你不要怕它,不要和它拼命一样,你只要不睬它,不随它转,只要照顾你所参的一句话头就好了。

有些人在这个如意妄想当中,觉得很愉快似的。他们融入妄想了,随着它转,所以感到很自在快乐。这个千万不能随它转,任它打啊!不论是好妄想,是坏妄想,一概都不要它,让它跑开,你只要单单的的地,把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观察好就行了。

“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当我们把“念佛是谁”一念用熟了,妄想便会慢慢减少,心亦会清净了,疑情就会自然现前。当真疑现前时,念念不动,了了常知。如果能够从朝到晚,二六时中功夫都不间断,日久功深,触境逢缘,便能开悟了。

初用功的人还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是你不参“念佛是谁”还好,一参心就烦得很,妄想就翻腾得不得了,这个时候,正是你用功用得得力之处。你如果不是看这个话头,那打妄想你还不知道呢,所以你不要谁它转,也不要惧怕它。当妄想打失了以后,感到自在,举起话头便要平心静气,就是说心要细。因为心不细,你若猛然将话头一提便容易上火,气就往上冲。你只要自己觉察到这一念,照顾这一念,“谁”字还在,你就不要再提了。如果再提,便是“头上安头”了。

第二,初用功的人参“念佛是谁”这一句话,搞了几天感到不得力,又来参另一个话头。其实不论哪一个话头,意思都是一样的,好像这个“谁”字是叫我们反观注意力。所以不论怎样,参禅一定要有一个长远心。

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吧!就拿我们云居山的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三十一岁在天台山华顶龙泉庵参偈融镜老法师,教他参一句“拖死尸的是谁”,一直到五十六岁他老人家才开悟,像他老人家那样精进行持都要经过了二十五年。

所以我们现在用功的人,得不到开悟,就是缺少了决定心和长远心。因为这个用功法门,你只要用久了,所谓:“久参有禅。久住有缘。”当你参究话头纯熟了,这一句话头自然时间保持得长。看话头就是看这句话还没有出来之前这一念,一念不生之前就是话头,若果你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话头上,把时间能保持到五至十分钟以上,不打妄想,不起二念,那么你那个心便会慢慢地静下来,时间再长一点,就能感到心念非常安静,身子非常舒服、轻安,头脑也非常清晰,通身上下有说不出的舒服。这个时候,你就能亲自体验参禅的奥妙之处,如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若还没有到这一步,别人说的你将信将疑,也不会完全相信的。因为这个禅定的境界,就是一切的法门所必须要归纳到这里的。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只要你用功到了一心不乱,久而久之,你那个心就会出现了无限轻安境界。与参禅的工夫得力,是没有二样的。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上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查看更多
绍云老和尚:只要有长远心不怕吃苦的心,日子一久就能得到好处
绍云老和尚:只要有长远心不怕吃苦的心,日子一久就能得到好处

修行用功一法,只要你能下决心及长远心,便能得到好处,不需要你聪明伶俐。有些人认为自己苦恼,对一般常识缺乏,对佛学知识又不能理解,因此修行不得力;尤其参禅一法,乃最上乘之法门,不是他们那些人所能做到的。

其实这个想法未免太看低自己了。修行人只要有决定心、长远心、及一个不怕吃苦的心,用功日子一久就能得到好处。

聪明人修行不一定比苦恼人快,因为聪明伶俐的人分别心重,妄想亦多,用功时可能还没有苦恼人那么专心呢!

虚云老和尚曾讲过一个典故,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漳州出了一位得道高僧,就是有名的龙裤国师。他这个人很苦恼,出身贫寒,目不识丁,从小在漳州一座寺院出家,从朝到晚只做苦工,不懂得如何用功修行。

一天,有一位行脚僧到来挂单,见他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为人诚实朴素,就问他是否住了好久,平常用什么功夫。他答已住了好几年了,但却不知用什么工夫。这位行脚僧跟他说:你只识工作不懂用功是不能了生死的!

他说:请问应该如何修行呢?行脚僧说:参念佛是谁。这位小和尚就照他所教,行也看,坐也看,从朝到晚都看这个话头,时间长了工夫也相应,他觉得在庙里打闲岔,就跑到福建某海岛上一个石岩,草衣木食,在岩洞里一住好几年。

他的家中还有母亲和姊姊,她们闻知他在岛岩中修行很苦,母亲很想念他,就吩咐其姊买了一些食物及一匹布送给他。其姊在岛岩中找到他,见他坐着不动,叫他好久也不理睬,其姊就生气了,把带来的物品放下就回家去了。

过了十三年,母亲又挂念他,叫其姊再去看他,见到那匹布及食品还是放在石上,没有动过,食品及布匹都坏了,其姊叫他还是不理睬,姐姐无可奈何地惟有回去。

有一日,有个逃难的人在岛上迷失了路,走到岩洞里见到有个衣服破烂的和尚在打坐,就问他乞讨食物来充饥。他便到岩边拾了一些石子,放在釜内煮,将大腿放在炉内当柴烧,煮了一会,拿来跟逃难人一起食,其味犹如洋薯。那人食饱了想离去,他就对他说:出去不要跟人说在这里煮石头食啊!

再过了些时,他想老是留在岩洞也是不行,应该出去跟大家结结缘吧。就在漳州一个岔路口,搭一个茅棚做施茶的工作,跟人结缘,不要人钱。

这时是万历年间,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死了。皇帝要为母亲做功德佛事超度她,但当时京城中无高僧,皇太后就托梦于皇帝,说:福建漳州有高僧,你可以到那里请。

皇帝便下圣旨到漳州,漳州太守马上召集所有出家人,挑选了百多位能唱会念的出家人进京做佛事。因为能够为皇帝做佛事,那些僧人都非常高兴,立刻整理好行装进京去。

绍云老和尚:只要有长远心不怕吃苦的心,日子一久就能得到好处


刚好经过苦恼和尚施茶的地方,他便问道:诸位师傅浩浩荡荡的去哪里啊?众僧说:我们现在奉旨进京,为皇帝做佛事,超度太后去。苦恼和尚说:我可同去否?

众僧说:你这样的苦恼,我们怎能带你去呢?他说:我虽然是苦恼,又不懂诵经,但我可替你们挑行李,到京中去看看也是好的。于是他就随那些僧人挑担子进京去了。

到了皇宫门前,原来皇帝早已在入口大门槛下埋了一部《金刚经》,想试验一下哪位是高僧。这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个个都跨进宫去了,唯有这位苦恼和尚行到门槛前双膝跪下,合掌不入,任由把门的人叫他、拉他都不肯进去。

把门的人将此事禀告皇帝,皇帝心中有数,知道是圣僧到来,就亲自出来迎接。一看是一个外貌苦恼恼的和尚,就问:你为什么不进来呢?他说:地下有《金刚经》,我不敢进来。皇帝说:你能不能顶经而入呢?他听后便两首扑地,翻一个跟头就进入了。

皇帝知道他是圣僧,对他很是恭敬,把他接入内廷宽带。问他明天修法超度的坛场要如何布置,他说:明天早上五更开坛。建坛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建坛一台,准备幡引一副、香烛供果一席,及为你母亲立一个牌位,上一点供菜就可以了。

皇帝听了不甚高兴,认为不够隆重,当下生气疑心,恐怕这位苦恼和尚无甚道德。看他身上穿的都是破烂衣服,就问他能不能换一下,他说可以。皇帝想再试试他,要他沐浴更衣,又命两个御女为他沐浴,这位苦恼和尚就把衣服脱光坐等着,洗完澡后他的下体了然不动,这两位御女就将情况禀告皇帝,皇帝知道后对他更加敬悦,确信他是为圣僧了,于是依他所示建坛。

翌天五更时分,这位苦恼和尚穿了衣袍登台打一个问讯,持幡至灵前说:我本不来,你偏要爱,一念无生,超升天界!讲完这几句话就把幡放下,向皇帝说:恭喜,太后已解脱了。皇帝睁大眼睛看着他,心中非常疑惑,以为如此简单了事,恐怕功德未能做到,就在这时候,太后现在空中说话:皇儿,你要赶快礼谢圣僧,我已得超升了。皇帝惊喜万分,立刻礼谢圣僧。

佛事过后,皇帝就在内廷设斋供养他,他看见皇帝所穿的裤是龙裤,上面绣了一条金龙,他很喜欢地目不转睛地望着它。皇帝见状问:大德,你是否很喜欢这条裤呢?他点头,于是皇帝把裤子换下来送给他,他说:谢恩!因此皇帝封他为龙裤国师。

斋宴之后,皇帝带领他游览御花园,见到一白玉石宝塔,雕刻很好,他便饶塔徘徊瞻仰,皇帝见他很喜欢这塔,问:国师很喜欢这塔吗?他答:此塔甚好!皇帝说:待你回去,我找人把塔拆下来送到你那里去。他说:不须撤送了,我自己拿回去就是。言说之间,他已将此塔置于袖中腾空而去,皇帝惊悦不已,叹未曾有!

这塔现在还在漳州城外,只是被风雨侵蚀少许。那年我到漳州访问此事,他的家就是在离漳州二十七、八里的小村庄上,那里还建了一间小庙来纪念他,文革时被打破了,后来又恢复重建。这事在村庄里是人人尽知的真人真事。

这位龙裤国师只字不识,为什么当生就有这么大的成就呢?只因他出家以来,不杂用心,一向道心坚固。他的姊姊去看他也不理,衣衫破烂也不管,一匹布放了三十年也不要,他就是能够如此专精的用功。所以说用功办道不一定要聪明伶俐,只要你踏踏实实,真实地用功,一定会有大成就的。

...查看更多
绍云老和尚:出家人用功办道,越艰苦道心越坚固
绍云老和尚:出家人用功办道,越艰苦道心越坚固

当时,我们在云居山,生活很清苦,工作劳动量很大。每天要划定很大的面积开荒,白天开不完,晚上天黑了也要再干,有时山下有东西要运上来,如果有月亮,坐完养息香及四支香,还要到山下三十里路去担。

绍云老和尚:出家人用功办道,越艰苦道心越坚固

回来休息不到一两个小时,又要上早殿了。


上过早殿就要过早堂,早堂过后,坐早板香只有半个小时,就打板出坡了。所以那时的生活很紧张,很忙碌。劳动紧张,生活又苦,每天早上都是蕃薯稀饭,蕃薯根和叶当小菜,有时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中午吃饭,有青菜就是纯青菜,没有青菜就随便弄,点小菜,师父们吃饭吃的很多。上一次在这里住那位海音老和尚,有一年腊月初八煮腊八粥,他一个人吃了十三碗。

当时,他的气力也蛮大的,能担起四百多斤的担子。晚上的药石,没有饭面的,只有单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谁要吃就自己去拿一点,开水也放在那里,没有小菜,也没有行堂,而吃的人很少。生活虽然那么艰苦,但师父们的道心却很好。

我们出家人用功办道,越是艰苦,道心越能坚固。虚云老和尚常说:受得十分艰苦,便见十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十分菩提。

...查看更多
绍云老和尚: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绍云老和尚: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问: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绍云老和尚答:现在有些学佛之人,说参禅是顿超法门,乃上根利智的人才能修学,不是中下根的人所能行的,甚至互相毁谤,把禅净两法说成截然对立,互生嫌疑,这也是当今法门之衰象也。

其实,佛经中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绍云老和尚: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上文殊菩萨选择圆通时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参禅念佛等等法门都是释迦世尊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风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佛才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所谓法无高下,对机者好,药无贵贱,愈病者良。

参禅念佛下手功夫虽不一样,但念佛的能念到一心不乱,不念自念,明明了了,何尝不是参禅,参禅人能到能所双忘,虚明寂照,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因为皆是一个灵明觉照嘛!怎能分禅分净呢?

禅与净本是相辅相成,圆融无碍的,只因世人偏执,各起门户见,自赞毁他,如同水火不相容,格格不入,岂不违反佛祖分宗别教之深意,且也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的重罪,古人云要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希望好心学佛者,去掉门户见,按照佛经上所说和古来祖师的开示,选择自已爱乐适应的法门,脚踏实地的行持吧!

...查看更多
结语

禅是当下一念,这一念,不起二念,没有中间,没有善恶,没有增减,就是禅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