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智长老,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日出生,祖籍衡阳,家中三代出家。十八岁投云居山印开大师出家,同年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圆具,深得虚云公垂爱,接云公五宗法脉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曹洞宗第四十八代传人、云门宗第十三代传人、法眼宗第九代传人、沩仰宗第九代传人。
佛陀曾有一段时间游化至跋祇国,净住鞞舍离的庵罗园中。
当时,庵罗女听说世尊于庵罗园净住说法,便装饰穿戴得十分庄严,乘车出鞞舍离城外,至世尊所在的林园,想要供养佛。当她抵达庵罗园门口,下车徒步走入,远远的就看见众人围绕着世尊,专注聆听法音。
世尊遥见庵罗女走来,随即向在座的比丘们开示:‘诸位比丘!当精勤摄心,保持正念正智。现前有庵罗女来请法的因缘,藉此告诫诸位:比丘应当如何精勤摄心、如何安住?’
‘比丘对于已生起之恶念及不善法,应当发起精进勇锐之心,专念修持种种方便法门,速求断除;对于未尝生起的恶念、不善法,应当戒慎观照,不令生起;对于未能生起之善法,则应发大愿心,令其速能成就;对于已经生起之善法,恒当忆持,不令忘失,精益求精,使其更臻圆满,如此断恶修善、勤修不懈,以种种方便止观、回复用功,即是比丘精勤摄心、安住之道。’
世尊更进一步教示:‘比丘如何具足正智?若比丘行止进退之间,随时以智慧心,觉照自身威仪,凡瞻前顾后,或弯腰、起身、俯首、仰望之细行,乃至搭衣持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动静之间,皆能随顺清净觉性,保持智慧观照,去除妄想执着,如是安住用功,能具足正智。’
‘比丘如何具足正念?若比丘精勤不懈,修行方便止观法门──‘身念处观’,系心观想自身种种不净,以正智正念,调伏对色身之执着,乃至世间饮食男女的贪染爱欲;进而更微细谛观,思惟‘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法门,了知‘受、心、法’等种种法执,亦虚妄不实,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忧悲苦恼,如是修持安住,比丘便能具足正念。
‘希望大众都能勤修摄心之法,保持正智正念。藉着庵罗女来供养请法的因缘,告诫大众随缘安住用功。’语落,庵罗女已经来到世尊法座前方,五体投地,顶礼佛足,退坐于一侧。
世尊即为庵罗女开示种种法要,教导、劝修,令其生起敬信欢喜。庵罗女默默领受法语甘露,安住法喜之中。随后,庵罗女整肃仪容,恭敬顶礼佛陀,合掌祈愿:‘恳请世尊与诸大比丘,明日接受弟子至诚供养午斋。’
世尊默然慈允应供,庵罗女欢喜地再次顶礼佛足,告假归家,着手精心营设美味佳肴,布置床座,恭迎如来前来应供。
翌日上午,庵罗女派人前去礼请佛陀,告知:‘应供的时刻到了!’世尊与诸比丘便随使者,来到庵罗女的宅舍,庠序就座。庵罗女亲自供养各种佳馔。世尊与诸比丘用完斋饭,以水盥掌、漱口、洗钵之后,庵罗女持一小床座,于佛前端坐,恭请佛陀开示法要。
世尊以偈颂欢喜赞叹庵罗女的发心,并祝愿其天福受尽,闻法出家,弘化一方:
‘施者人爱念,多众所随从,
名称日增高,远近皆悉闻,
处众常和雅,离悭无所畏。
是故智慧施,断悭永无余。
上生忉利天,长夜受快乐,
尽寿常修德,娱乐难陀园,
百种诸天乐,五欲悦其心。
彼于此人间,闻佛所说法,
为善逝弟子,乐彼受化生。’
世尊为庵罗女慈悲开示、教导、劝修,令之信受欢喜,随即从座而起,安详而去。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省思:
古德云:‘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佛陀藉由庵罗女现前求法的因缘,提示众比丘当藉境练心,于日用中落实解行,如是坚住正念、随顺觉性,方能真正安住,随缘度化。
世尊教诫比丘,勤修四正勤、四念处观,恒以慧观端正威仪细行,乃至照破色、心等法,内外清净、一无所着,如是安住,可谓具足‘正智正念’。先以善舍恶,后以舍舍善,‘上乞佛道,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上求下化,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而不执着,如是持之以恒,乃可名为真实僧。
...查看更多作者:刘欣
佛说业报差别经 ----正确的因果观(7) 正智与邪智邪见是十恶业中问题最大的一个。《佛藏经》中讲:“十不善中邪见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见者垢常着心。心不清净。”严格说来我们平素的执著妄想均是从我见、人见出发。都非正见。普通人想要解脱修行,都要放弃不正确的见解,遵循世尊的教导,哪怕是开始依然有人我是非,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定有脱离轮回的一天。就如经典所言“一切凡夫都无正见,但有随顺正见。得柔顺忍。”如果连世尊的教导都不能尊从奉行,那么修行难以有所成就。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有人生来就能了达佛法大意,正见灼然。有人则理念不正、被种种邪说纠缠。这是什么原因所致,而我们又怎么能够种下正见之因,获得佛法之益呢?世尊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其中的原由: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一者不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有这么十种原因能够导致邪智的果报。这十种原因导致的是邪见、理念错误、执著于不正确的道理的果报。第一个原因就是不能请教有智慧的善知识。学习佛法一定会有疑问。这是肯定的。很少有人能够完全没有怀疑、困惑、不解。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寻找这个答案。询问能够解答疑惑的善知识。这一点十分重要。没有疑惑、解惑的过程,难以拥有正见智慧。所以学习佛法不要怕提问,有疑问一定要想方设法搞清楚。搞明白。不能被一些模能两可的答案所迷惑,更不要被他人的名气、地位所影响,也不要理会,这个问题你不明白、搞不懂之类的回答所搪塞。一定问到底,追究到底。你这个答案哪里来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经典中是怎么讲的,道理如何。一句话,学佛多多问为什么。如果有人说学习佛法,只许你听、只给你灌输什么道理,却不能解决你的疑惑,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定要慎重对待。二者显说恶法。这个十分明白。公开宣扬恶法、恶业者会得到邪智的果报。将来再会不自觉地执持不正确的见解,从而造作更多的恶业。现代社会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媒体也发达,什么东西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就发什么。杀、盗、淫、妄无所不谈,婚外恋、杀生食肉、窃国利己已见怪不怪。甚至自诩佛弟子,还宣扬食肉邪淫者更是如此。这样的人将来会有邪智邪见的果报。三者不能受持修习正法不能够学习奉行世尊教导的正法。世尊的教导在经典中详尽记录着。种种法门均是正法,戒定慧三学,均是正法。圆满无漏。学习佛法只要依教奉行。不过说的容易,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我们总还是有人我是非的观念。总还是有些事情做不到。总还是有些地方心不甘、情不愿地无法如实履行。这就是邪见的因。最常见的就是,佛法中某件事情我们还做不到,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编造各种理由、各种原因来让其合理化。这是非常明显的。四者赞非定法。以为定法。
1028经:本经主旨:如何保持正念和正智。
在曾经一段时间里,居住于伽梨隶讲堂的众多比丘都身染疾病,“时,多有比丘疾病”。佛陀知悉了这个消息,选择了合宜的时机前去探望大家,并且为大家讲开示。佛陀今天为诸比丘所讲的开示内容是:当我们患病的时候,如何保持正念与正智:“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是则为我随顺之教。”即比丘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时刻以正念与正智来对待一切环境与时势的变化,以不变应对万变,这是佛陀对弟子们的一贯教导。在下列的经文中,佛陀详细地阐述了何谓正念正智,以及如何让自己始终处于正念正智的当下。
1、什么叫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正念,即是将心念时时系于身、受、心、法的四念处当中。而四种念处,可细分为内、外、内外三种,故又称其为十二念处。另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四谛经》对正念的叙述是:“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2、什么叫正智:“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伸俯仰,执持有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依语默正智行,是名正智。”此处的正智,与一般“正智”之义略有不同。一般而言,正智乃指契于正理的智慧,为“邪智”相对应,即离凡夫外道之邪执分别及二乘人之偏执,且契于中道妙理者。此处的正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比丘在行为上一定要合乎规则与威仪,即比丘无论身处寮舍梵刹之中,还是托钵乞食于城廓聚落之间,都要时刻注意仪表,举止有法,进退有度。甚至于卧眠之时,亦要保持正确如法的观念认识,时刻保持收束身心,不越雷池半步。
3、如何保持正念正智而住?即善于观察三种受:
第一,“正念正智住者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云何因缘?谓缘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乐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乐受乃为无常有为,为生灭之法,故而应舍弃之。
第二,“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云何为因缘?如是缘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苦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苦受观察无常,乃至舍。于此及苦受嗔恚所使,永不复使。”——苦受亦为无常有为之法,为因缘所生之法,亦同样舍弃之。
第三,“正念正智生不苦不乐受因缘,非不因缘。云何因缘?谓身因缘,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不苦不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身及不苦不乐受观察无常,乃至舍,若所有身及不苦不乐受无明所使,使永不复使。”——不苦不乐之受从表象上看似乎并未引起严重后果,然其过患更为隐秘,且不易为常人所察觉,故而其十分顽固,极难剔除。佛陀在此明确指出其为无常生灭之法,故而应当舍弃而不为其所染著。
4、保持正念正智的善果:“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离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最后,佛陀在偈颂中说道,对于三种受,我们若能不受它们的影响,那么就可以做到不受贪、嗔、痴三毒的侵蚀。“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悉诸受者,现法尽诸漏;依慧而命终,涅槃不堕数。”(8.22.)
...查看更多广种福田 广行布施
一劝贫者施。经济不宽裕,捉襟见肘,往往贫者难施。但是越贫越要施,因财富从施舍中来。因贫穷故,才要广种福田,广行布施。可以先从随喜赞叹开始,慢慢内心感化,自然随分随力,布施一切。
二常行布施。不可一次心血来潮,拿出相当多的钱款布施,造成这个月经济紧张,生活不便,然后又长时间不行布施,一曝十寒。
三要正财正施。首先我们布施的钱财要来源于正处,不可用偷盗、赌博等非法途径得来的钱财布施。其次要有智慧观照,现在不少正法修行的道场都有比较完善的慈善组织,我们可以把钱物汇寄到正法道场,做到善款善用。有少数人利用布施诈骗,尽管我们发心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因为我们的善良发心,给他人造作恶因的机会。
四劝随缘布施。现在有些人执着于某项布施,比如专门放生,认为放生功德最大,又有人认为诸所布施,法施为最,所以拒绝余者布施,一定要刻印经书光碟。这都是偏执有缺,不为佛陀慈悲喜舍所提倡。对于一切布施,应随分随力,比如关于放生,人皆以为放生功德最大,但是那些道场放生园子里的生灵的饲养、救治,以及办公费用、汽车的汽油费等等杂款,也需要经费。我们行布施,不应贪功求大,真正的功德源自我们慈悲的心怀,面对众生的苦难,哪怕我们由衷的悲怀流下一滴泪,也为佛陀所赞叹。
五勿求名利。善事不留名姓,则功德犹巨。我们行布施是从慈悲角度出发,锅釜刀下,是为救它一命;刻碟印经,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阿弥陀佛做点事,不可借此炫耀。有塑造佛像,底部刻上捐者名姓,此与在佛像上刻“XX到此一游”何异?供奉佛像,鲜花灯果,大众右绕瞻礼,汝的名姓亦在其上,何德何能受大家如佛般礼敬?汝等削耗其福,迅猛快速,谁堪与比!
六者劝布施勿求回报。财富从布施中来,但因各人因缘不同,有的未必报在今生,有的虽报,而自身智慧浅陋,未能察觉。倘一心思得,则往往因失望而对布施丧失信心。要知道因果不虚,但事无求,则报亦巧妙。唯责己发心,勿求善果,果报终自殊胜!
凡相貌端正、聪明智慧、生富贵处、乃至终成佛道,悉从布施中来,现代人,奉金为上,不知你算尽机钻营巧,财富皆是你命中所定。赢得越多,反而消耗的福报越甚,真正智者,珍粒米滴水,片纸一线,待人以宽,和颜柔语,惜已有之福;慈悲救助,塑像印经,广宣流布,布施一切,此为人中上上智慧矣!
...查看更多被教内奉为禅宗尊宿、佛门泰斗,为绍隆三宝,续佛慧命,应诸方各大丛林礼请为尊证阿阇梨、教授阿阇梨等职事。任江西云居山、深圳弘法寺等诸大丛林首座。